兴山:研究生回村“带娃” 用爱与希望浇筑教育事业

暑期开设爱心托管班,既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安全又充实的“安心假期”,也切实为家长们解决了“孩子没人管”的后顾之忧。而在高桥乡伍家坪村,这份温暖因为两名研究生的加入,更添了几分厚重的温度。在知识薪火相传的背后,更写下了教育反哺的生动注脚。

8月19日,记者在高桥乡伍家坪村村民黄维振家中看到,他正在耐心辅导村里的孩子写作业。今年6月,黄维振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个暑假,他一边抓紧时间钻研专业知识,一边义务为周边的孩子答疑解惑、辅导作业,用自己的方式和家乡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黄维振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年龄相对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说高中生,我会告诉他们一些关于大学专业知识。年龄小的孩子,我主要就是靠兴趣引导,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同样,在伍家坪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几个孩子围坐在长桌旁,23岁的朱梦垚低声给一名小学生讲解着数学题。朱梦垚是长江科学院河流动力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从去年开始,他便担起了村里暑期托管班老师的角色。儿时的他常受到邻里哥哥姐姐的帮衬,如今,他想用行动回馈村里的这份温暖。

朱梦垚说:“回来是我的第一选择,也去走他们走过的路,我也希望村里的孩子之后有一个非常阳光、光明健康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关爱“一老一小”,伍家坪村“两委”划分了七个片区。今年,村里在每个片区都开设了暑期爱心托管班,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就近的托管点。托管点的老师,都是村里放假归来的大学生。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学子,心中牵挂着家乡长远发展。

朱梦垚满怀期待地说:“接下来更多的将自己的精力投身于长江一带的保护和学习当中,更希望回到我的家乡兴山,为香溪河的生态治理、航道疏运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黄维振充满信心地说:“我也将在自己专业内,好好学习,做出一些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份力量,回报家乡,回报兴山。”

教育兴则乡村兴。近年来,高桥乡伍家坪村“两委”坚持户户深入走访、户户细致了解,精准关注孩子们的学业与成长,崇文尚武、尊师重教在村里蔚然成风。12年来,村里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更有5名学生成功考取本科院校。年轻一代在知识的滋养中成长,成为乡村未来的希望。

高桥乡伍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文艺说:“我们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摆在重要位置,聚焦“一老一小”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孕育社会好风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 | 覃怡 李容蔚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