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山县昭君镇黄家堑村的层层山峦间,此起彼伏的羊叫声成为最动听的致富曲,从繁华都市的流水线到偏远深山的羊圈,朱正举用汗水和坚持踩准了“精准扶贫”政策的鼓点,书写了一段精彩的返乡脱贫故事。
8月20日,39岁的朱正举和哥哥正抱着成捆的牧草,忙着给羊群喂食。现栏中220多只山羊,是他十一年奋斗的最好见证。
2007年,朱正举离乡赴深圳,进厂上班,在流水线上一干就是七年。2014年,因父亲与哥哥同时患病,28岁的他毅然辞工返乡,选择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养羊。
起步时,他购入了80多只本地土山羊。依靠贴息贷款、政策补贴和各类扶持资金,他逐步建起羊栏、青储池,不断扩大规模。他积极参加养殖培训,远赴襄阳、宜都参观学习,埋头钻研养殖书籍,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如今,羊只存栏数量稳定在220余只,养殖困难也从没间断。
朱正举说:“规模越来越大,冬季时需要大量草料,但是当地土地资源有限,就从河南买了花生秧运回来,草料才能补充上。”
尽管创业维艰,朱正举却从未放下家庭的重担。他一边精心经营羊场,一边无微不至地照料哥哥和母亲的起居。如今,一家三口相互扶持,把小日子过得踏实红火、有声有色。
朱正举的哥哥朱正保说:“我弟弟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感谢他在家里的付出,以后我会向我弟弟学习,和弟弟一起把养羊事业做大做强。”
2021年,朱正举主动申请入党。如今,他正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多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通过流转土地支付稳定租金,收购本地粮食作为饲料,免费为乡邻提供羊粪有机肥和养殖技术指导……他希望更多人加入养羊行业,携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记者 | 田甜 张瀚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