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群星汇】彭泗德


【人物简介】

彭泗德,男,1931年9月生,峡口镇琚坪村村民,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九岁跟随父亲在家学习“兴山民歌”“兴山薅草锣鼓”,从艺生涯长达70余年,现年已93岁高龄。彭泗德是兴山具有代表性的集打、念、唱等技艺于一身的“歌师傅”。是兴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事迹】

彭泗德,男,1931年9月生,汉族,兴山县峡口镇琚坪村村民,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九岁跟随父亲在家学习“兴山民歌”“兴山薅草锣鼓”,从艺生涯长达70余年,现年已93岁高龄。彭泗德是兴山具有代表性的集打、念、唱等技艺于一身的“歌师傅”。是兴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于新中国成立前出生

1931年,彭泗德出生在一个有着11个孩子的贫苦农民家中,父亲做道场、做斋,勉强养活一大家。母亲常年在家务农,7岁读私塾。幼时家贫,9岁开始跟父亲四处做斋,学习“兴山民歌”“兴山薅草锣鼓”。跟父亲学习期间熟练掌握了48个“阳雀” 48个“午时中”、24个“花名”等词牌,是家中已知的第五代传承人。

传承历程艰辛

“我的爹教我打薅草锣鼓的时候,我的妈也吵,姐姐也吵,说搞这行挣不到饭吃,学习的时候,我还跟着姐姐他们打倒浆板,爹是个急性子,打鼓打不好就抓起烟袋打我的脑壳。我歌记得多,一开始他不愿意教我,是其他人找我爹学的时候我爹才把我带起一起搞,那个时候我小娃子,没得好高,别人都欺负我,直到后来最多的时候一次八十几个人打锣鼓,我就出名了……”。

彭泗德提到从艺经历时,兴奋又遗憾。解放前家家户户都很困难,生活难以为继,父亲识字不多,跟着祖辈学得一手好锣鼓,彭泗德在耳濡目染中学得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1980年后,兴山县文联、文化馆经多方打听,来到了峡口镇琚坪村实地采访调研彭泗德,并邀请他参加过“宜昌市群众艺术节”“兴山县薅草锣鼓比赛”等多个大型非遗展演活动。

“目前我培养了很多徒弟,因为我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自己作为传承人的坚守。”彭泗德说,作为国家级“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誉。做好传承是他的义务和责任。

个人传承工作意义重大

  “兴山民歌”历史悠久,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主要依赖于“兴山薅草锣鼓”这个载体。在众多薅草锣鼓中,“兴山薅草锣鼓”是最原始的品种,有着严谨的程序性和严格的时序性。新中国成立后,“兴山薅草锣鼓”有了广泛发展的空间。在集体农事活动中专门组织“歌师傅”在田里唱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传承场所。彭泗德就是在口耳相传、家族亲友式的传承中学会了大量题材不同的“歌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歌师傅”。他所传承的词牌,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基因,其歌子中体现的“兴山体系唱腔”音调结构、调式关系、和声观念对巴楚古歌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国音乐理论。此外,彭泗德传唱的歌曲详细地传承了古代兴山人民民俗、民众心理、生活情状及宗教文化,是民俗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他教授的40余名徒弟中有市级、省级“兴山薅草锣鼓”传承人,对兴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