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创业记:连锁品牌嫁接乡土情怀

在兴山县,这片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土地上,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以创新思维,为家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023年,一座蓝黄相间、极具现代感的维也纳酒店在兴山县城郊赫然崛起,作为当地首家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它的诞生,不仅为这座山中小城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打开了昭君故里旅游业的全新窗口。而这背后,是“85后”返乡青年龚浩用“品牌化+本土化”跨界实践书写的创业传奇。

山城需要一扇对接世界的窗

龚浩的返乡创业之路,源于一次特殊的“尴尬”经历。2021年夏天,彼时在北京从事灯具生意的他,回兴山探亲顺道带朋友过来观光。兴山县坐拥神农架门户、朝天吼漂流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县城高端标准化住宿客房数量有限,在兴山游玩一圈后,朋友们无奈选择到神农架去住宿。龚浩了解到,在夏季这种旅游旺季,很多游客到兴山来往往只是“白天游玩、夜晚返回”。当时正在建设的兴山高铁站附近1公里以内,连一栋像样的住宿酒店都难寻。龚浩回忆起这段往事,语气中仍带着当时的惊讶。那时,郑万高铁兴山站通车在即,凭借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龚浩敏锐捕捉到:小城旅游若想从“过境地”华丽转身为“目的地”,补齐品质化服务短板迫在眉睫。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龚浩将目光锁定在国内中端酒店头部品牌维也纳。其成熟的标准化体系与高性价比定位,既能精准满足商务客和旅行团的需求,又巧妙规避了高端酒店的投资风险。2022年,龚浩成功说服两名同乡合伙人,毅然斥资1600多万元加盟维也纳酒店,并将地址选在高铁站对面800米处的黄金地段,就此踏上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创业征程。

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奔赴

“加盟绝非简单的‘贴牌’,而是要深深扎根乡土,实现完美融合。”龚浩对连锁品牌的优势与局限有着深刻认知。在酒店运营中,他严格恪守维也纳“五星体验、二星消费”的标准:客房内统一配置维也纳高标准零压床垫与静音系统;餐厅精心提供德式自助早餐;健身房、洗衣房全天候24小时开放。但在细节之处,他巧妙融入“兴山印记”:大堂背景墙以昭君出塞浮雕为主题,尽显文化底蕴;客房内摆放柑橘、茶叶等本地特产作为伴手礼,传递浓浓乡情;电梯间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神农架秋色、高岚风光片,让客人沉浸式感受兴山之美。“我就是要让客人记住,这是独一无二的兴山维也纳,不是其他城市的复制粘贴。”龚浩坚定地说道。


管理难题成为摆在龚浩面前的另一座“大山”。酒店二十多名员工中,90%都是本地招聘,许多村民此前从未接触过标准化服务。面对这一情况,龚浩一方面引入维也纳总部专业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别出心裁地编写“方言版服务手册”,用通俗易懂的家乡话详细讲解客房清洁SOP、客户投诉处理流程。此外,他还设立“服务之星”奖金,鼓励员工用山歌迎宾、为客人推荐特色农家乐,将村民质朴的乡土热情转化为酒店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

在故乡的土地上生长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兴山站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维也纳酒店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与优越的区位优势,迅速成为旅行社合作的首选。每到周末,酒店入住率稳定保持在70%以上。

站在酒店顶楼,俯瞰日新月异的高铁新城,龚浩常常回想起加盟签约时维也纳总部的那句话:“我们要做城市发展的同行者。”对他而言,这间酒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投资范畴,更像是一场对故乡深情的告白。“过去,年轻人总觉得家乡承载不了梦想,可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大城市的资源,在家乡的土地上播种新的希望。”龚浩感慨道。青年返乡,并非无奈地退守,而是带着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资源,让故乡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记者 | 张菱晰 刘浪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