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党员生活》刊发
《乡音土话传党声》一文
聚焦兴山县老党员贾代银
用乡音土调唱响党的“好声音”
15㎡的广播室,麦克风、录音机、调音台,一应俱全。8年来,坐在广播台前的人,并不是光鲜亮丽、声音甜美的专业主播,而是一位退了休的老妪。
乡音土话,传遍田间地头;好人善举,颂扬十里八乡;党的政策,宣达寻常百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宜昌兴山71岁的退休村干部贾代银,用尘封已久的广播喇叭,讲出山乡特有的时代强音,入耳、入脑、入心、入情。
山乡“新闻联播”成风化人
5月6日,周二,上午10点。电线杆上的一丝电流声,划破了白竹村村民刘明桂橘园的宁静。
“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我是贾代银,今儿又来跟大家粉白(聊天)了。”几秒后,喇叭里传出了质朴的乡音。第395期《拾点南阳》,准时开始播送。
刘明桂放下锄头,在田垄上坐下,点上烟,仰起头来。
“上个星期下大雨,有人被水凼子困到了。白竹村的刘明桂主动上前凑活(帮助),这事值得表扬……”230个无线电扩音喇叭,将这则好人好事传遍全镇。
广播表扬,鼓舞村民,带动参与。就这样,一股和善之风通过传统而简单的方式——广播,蕴满山乡。
南阳镇地处秦巴山脉深处,平静的山村生活与纷繁的社会舆论之间,仍是两个平行世界。如何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坎上,一直是个难题。
“年轻人大多走出去了,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不一定都能玩得转互联网。”南阳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负责人向杰介绍,“广播,反而是信息宣传的最好途径;乡音,反而是群众爱听的最美之声。”
2017年,南阳镇的广播节目《拾点南阳》正式开播。当年63岁的贾代银自告奋勇,成为该节目的广播员。
节目每周播出一期,周二上午10点整首播,周三至周六重播,不仅宣传党的政策、播送镇情村情,还扬善报恶,倡导良好乡风。
古稀老人尽显“嘴上功夫”
节目播出前日,贾代银将全镇各村报送的稿件信息逐一打印整理。
“这句‘敏锐察觉’太书面化了,改成‘及时发现’就行。”“腮腺炎,我们这的土话叫抱耳风。”“县里发布的柑橘高阶品种改良政策,要解释清楚,挖了窝子但还没种苗的农户,也能申请到补贴。”
……
她边读边划,半晌工夫,四页稿纸上已布满笔记。
播出当天上午,贾代银提着一壶清茶,早早来到广播室,拿着稿子反复朗读。
几遍下来,纸上又布满了斜杠杠,“读稿不像写稿,广播时的气口和断句是不一样的,必须提前标注。”10点整,贾代银熟练地套上硕大的静音耳机,开启了她的第395期播报。
这间小小的广播室,几乎填满了她的退休生活。
2023年6月下旬,一场暴雨突袭兴山。从清晨到夜里,从自己家到广播室,贾代银往返了6次。
清晨6点42分——水位即将超过2米,白竹村靠近河边的群众,请你们赶快收拾行李,等待政府安排转移;
上午10点29分——附近已经发生了滑坡,大家要听从党和政府的安排,立即转移到阳泉的临时安置点;
晚上8点52分——根据相关部门预测,洪水最快明天下午就能退了,请大家不要慌张,政府正在采取抢险措施。
她清楚地记得这三个时刻。“我是党员,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顶上。”贾代银说,“哪怕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法用力量为群众服务,我也要一直坚守在幕后,用声音践行我的信仰。”
夕阳红成“台柱子”
今年71岁的贾代银,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一生都奉献给了党。
热心勤快的她,不到30岁便被推选为村干部。组织、纪检、宣传、计生、妇联……各种岗位历练,一干就是33年。
“宣传委员,我干得最起劲。”早年间,贾代银就常常登上高处的八角亭,拿着用皮子卷成的土喇叭喊话广播,“村里的黑板报,也几乎都是我来操办。”
2014年,年至花甲,光荣退休。本是享福的日子,但对她来说却度日如年,“党培养了我半辈子,群众支持了我几十年。这份恩情,我必须报答。”
她又回到村里上班,以老带新,扶一把年轻干部。然而,这还远远不能填满她的报答之心。
2016年10月底,兴山县昭君艺术团来到南阳镇“送戏下乡”,贾代银看得心痒痒,“我也能上台。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给大家讲讲政策,不成问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贾代银准备以宣讲会议精神为主题,着手准备自己的“首秀”。
“先是自己学,去村委会找来报纸和文件,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消化。”贾代银说,“理解不了的,我再去镇上请教领导干部。”
写好讲稿后,贾代银又把自己关在了家里。“她一个人对着镜子反复排练,还让我当观众,帮她抠细节。”老伴王荣亭说。
一个星期后,镇里安排她在下一场“送戏下乡”活动中“蹭着讲两句”。
“前几年,街上一个回收高档烟酒的商贩跟我犟嘴,说以后生意肯定还会好起来。可大家看嘛,现在他们是不是更没生意了?”贾代银用接地气的故事作开场,并深入浅出地讲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继而延伸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来。
现场群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叫好。原本只能“插队”10分钟的宣讲,在大家热情挽留下,足足延长到半小时。
初战告捷,贾代银很快组建了一支夕阳红宣讲队。他们走遍全镇各村组,将党的政策传遍千家万户。
有了宣讲经历,一年后,贾代银加盟《拾点南阳》,成为声誉全镇的“南阳台柱子”。
自身过硬才能“治声有力”
“‘南阳台柱子’,绝不是一个‘读稿机器’,而是真正能够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动机’。”南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党政办主任冯愿说。
实实在在把党的政策传到田间地头,让治理之声响彻千家万户,需要威信、威望,甚至威严。
农村社会,大家常说“多生儿子好打架”,为的是争权夺利。
“我有三个儿子,但向来要求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在家里,贾代银定下了十条戒律——
对长辈要尊敬礼貌;上学读书不走后门;30岁后才能结婚;孩子只准生一个……“当年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我必须从自家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贾代银向来都是身先士卒、率先响应。
“现在国家提倡治理高价彩礼,这不能光靠女方家‘开恩’,男方家的态度也很重要。”贾代银拿出全家福照片,回忆起一段往事,“这是老二,右边就是我二媳妇,是广西人……”
当年,二儿子将要结婚时,贾代银直接拨通准亲家母的电话。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交谈后,她争取来了一场“零彩礼”的婚事,“两人领证后,我们家没摆一桌酒,没设一桌宴,一切从简。”
在她的感染下,家里4名晚辈都光荣地成为了共产党员。
小儿子王西贝说:“妈妈虽然一直都很严格,但也为家庭付出了全部,是一位有底线、有操守,也有智慧的母亲,大家都很佩服她。”
立信于人自身硬,宣政于声有效力。工作中,贾代银对群众的“逆耳之言”,渐渐成为大家主动“听劝”的金玉良言。
去年,听闻营盘村一村民将要大办白事,贾代银在广播中向这一陋习“开炮”:“小娃读书、进城治病,以后这都要用钱,现在就莫抛皮(阔气)了嘛……”
被连续两期隐名批评后,当事村民悄悄找上门:“我知道广播里说的就是我,我现在就承诺,丧事简办。”
50多部“红色词本”唱出新时代
除了395份广播稿、一柜子政策文件和上十本学习笔记,贾代银家储藏间里,花花绿绿的戏服挂满了整面墙。
自少年开始学练当地民俗地花鼓,几十年下来,她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人眼中,贾代银身上有两个显著标签——地花鼓子的当家旦角、能说会写的优秀党员。
随着50多份泛黄的手稿在桌面上摊开,岁月的斑驳痕迹、艺人的天赋才华和党员的党性修为,跃然纸上。
“白板:太阳出来喜洋洋,我一步一步走得忙。中央召开二十大,国有喜事……我精神爽。”这是她最得意的作品《打起花鼓唱新歌》。
“敲锣打鼓走上台,三中全会唱起来……全面深化再改革,六大重要的原则,六个坚持有特色,必须好好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她又写出新作《跟着党走有奔头》。
针对不同群体,她还编创了禁毒、征兵、普法等不同主题的词本。除了地花鼓,快板、渔鼓、三句半、兴山民歌、薅草锣鼓等其他形式,也都成了她传播党的政策的新舞台。
小品《找厕所》剧本中,她还写出创作背景:本剧以路人找不着厕所的窘境为切口,体现阳泉村党支部改造村居环境的好政策,同时反映新农村建设得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来源 | 党员生活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