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评论】在经典深处,遇见创新的未来

当人工智能每天生产的信息量超过人类文明五千年的总和,当短视频算法将人类切割成无数个封闭的信息茧房,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025年世界读书日主题“‌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阅读的价值。

从结绳记事到竹简纸张,从计算机存储到光盘刻录,信息记载和存储方式在变,但人类对文明的探索,经典的传承从未止步。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经典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发现了经络系统的量子纠缠特征,柏林洪堡大学的团队在《周易》卦象中找到了优化算法的新思路。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深度阅读,正在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

2015年10月,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奖,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1971年10月4日,她带领团队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基于对科学的热爱,阅读的沉淀,知识的积累,得以让屠呦呦团队顺利攻克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难题,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阅读,在人生当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令我绽放出光彩。”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大赛上,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总冠军,上演了“从底层奋斗出来的白天鹅”的精彩故事。面临家庭变故,严重偏科,辗转流离,雷海为坚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信念,将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一生的热爱和寄托,在阅读唐诗宋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背诗人”成为一名“写诗人”,受邀作为央视第二季《朗读者》朗读大使、《少年讲书人》的成员,还将个人经历出版成书籍《生命有诗:从外卖小哥到诗词大会全国总冠军》,如今成为一名全职教研教师,把个人兴趣爱好和毕生事业充分结合。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自有诗意,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心怀热爱,勇于追梦,每个人都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阅读真的可以是通往光辉人生和光明未来的桥梁。

古代赵州桥以“敞肩拱”技术实现千年稳固,展现了“匠心精神”与结构力学的完美融合‌;现代港珠澳大桥则通过智能建造与生态设计,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枢纽”。前不久,一位喜爱作家史铁生的杭州异乡初三学子的作文《旧轨还乡》走红网络,“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等语句,尽显作者阅读涉猎的广泛和作文的张力。朴实的文字难掩情感的真挚,家乡文旅于是迅速线上“回信”,不远千里邮寄家乡美食,双向奔赴的乡情传为佳话,一个人、一篇文在流动的中国搭建起了一座“桥”,带火南北两座城,成为慰藉乡愁的最佳滋养。

人间四月天,正是阅读天。在信息化时代,“快餐”文化或许可以快速果腹,但难以取代阅读过程中体验的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严肃,逻辑使人精确,修辞使人善辩。”慢下来,再慢下来,让我们适当放慢脚步,重拾书本,开启一场阅读之旅,体验久违的美妙与快乐。

作者丨昭君镇人民政府 朱江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