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宜昌,秋景如画,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
“静安,夷陵,携手逐梦,情深谊长……”静夷初级中学内,学子们深情高唱这首为感恩上海创作的《长江恋曲》。这所由上海市2018年开始援建的学校,校园内处处可见感恩奋进的文化元素。
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1992年,为让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三十余载情谊跨越山海,对口支援省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三峡库区,全力支援库区移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对口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32年来,上海、江苏、湖南、黑龙江、青岛、大连、武汉等省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付出,真招实策帮助,为宜昌累计支援经济合作类资金1962亿元,无偿援助资金27.2亿元,培训各类人才4.5万人次。
正是有了来自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三峡工程巍巍矗立于峡江,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巨大综合效益。宜昌这个昔日的峡江小城阔步迈向“世界级”,综合实力不断攀升。三峡库区蝶变坝上“明珠”,朝着乡村振兴目标昂首阔步前进。
32年来,全国对口支援省市对三峡库区的深情厚谊,宜昌人民永难忘却、永远铭记。
“填空”库区硬件 铺好发展“轨道”
“我从没想到机甲大师居然走进我们的课堂,和一线城市同学一样。”10月16日,静夷初级中学702班的同学们在创客教室学习机甲大师编程,正在实操的陈韵之兴奋地说着。
十台机甲大师,正根据不同需求拼装成步兵车或工程车,同学们利用自有软件进行程序编写,或巡视或击打对手,完成特定任务。
“机甲大师作为全国前沿的大学生机器人赛事,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同学们初中便可以开始接触。”老师说,创客教室目前能够学习编程、无人机、轨道赛等新兴技能。
2021年,一座科技教学手段广泛运用、硬件实力不输一线城市的现代化学校——静夷初级中学拔地而起,汇聚着上海静安区四年援建的结晶,“静夷”二字,见证了静安与夷陵的支援情谊。
“上海的支援,铺设了一条‘路’,让山区学校孩子们有机会拥有一线城市的资源,也让我们有了向一线水平靠近的希望。”校长程易何感慨道,管理层和骨干老师先后到上海静安区跟班学习,形成了与上海同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拨拨上海静安区的老师来到夷陵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堂课开展现场教学,共同促进两地教育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是地区发展的基石。32年来,以对口支援为圆点,学校、医院、道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为库区发展铺好了“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档升级”。
库区人民不会忘记——
汇聚湖南省、大连市等多方对口支援资金建起的兴山峡口镇“四好农村路”,形成村到镇、镇到县半小时交通圈,群众出行时间缩短了40%,出行经济成本减少近50%。三大县域工业园区畅连成线,贯通6万吨优质农特产品销售通道,带动1.98万农民增收致富。
秭归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是移民前的3倍。武汉市援建的秭归长江大桥,让屈乡人民千百年来的峡江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为现实。三峡集团和江苏省支援1500多万元新建秭归县第一实验中学,江苏省、武汉市等支援2600多万元支持体育馆建设……
三峡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有了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助,扶上马再送一程,库区群众移民搬迁才得以顺利推进,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厚植一方沃土 产业走向共赢
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在对口支援省市的鼎力支持下,均瑶乳业、娃哈哈集团、双汇集团、江苏中旖新能源等几十家名优企业先后落户三峡库区,一批移民直接受益的农业产业基地受到扶持,三峡库区名优产品走出库区、走向全国,库区产业由空心化向特色化、多元化、生态化转变。
“我们的金帝小西红柿价格贵三倍,依旧供不应求。”夷陵区金和村整村推进办公室主任陈振威说,背后的力量正是来自眼前的温室大棚。
2023年青岛援建150万元作为引领资金,在金和村打造鸦鹊岭镇蔬菜整村推进一期,8个温室大棚当年底建成,今年2月便上市。
走进大棚,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十余种有机蔬菜生机盎然,技术员赵秀卓说,改良后的西红柿销路打开到沿海城市,包括浙江、深圳大湾区等,一盒60个售价达138元。
陈振威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一年1000元一亩、再承包大棚务工就业,加上变卖自产农副产品,村民一年有三笔收入,如今村里人均收入达3万一年,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40万元。
“去年一年收入八万元,现在干活儿动力十足。”正在大棚里管护的村民赵自龙喜笑颜开。
金和村借此进一步发力蔬菜产业,累计建成蔬菜日光温室大棚68个、钢架冷棚700个,年产蔬菜5000吨左右,就此稳坐“宜昌蔬菜产业第一村”。目前,由上海支援1600万元打造的鸦鹊岭镇蔬菜整村推进二期正在加快落地。
在毗邻三峡工程南岸坝头的中堡村,上海对口帮扶的三斗坪镇中堡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崭新亮相,去年3月,首家高端民宿“九间房”落户中堡村,一批民宿顺势发展。
今年“十一”长假,三斗坪镇游客接踵而至。夷陵区利用三斗坪镇“三峡坝首第一镇”的区位优势,用示范区以点带面打造民宿集群,目前全镇约百分之八十的村开办了民宿产业,全镇近千人从事民宿行业。
当前,三峡库区正着力与对口支援省市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江苏省对口支援秭归兴办工业园区,企业也在这里得到发展壮大,增资扩能,兴建二期、三期项目。
10月16日凌晨一点半,三峡库区秭归县水运应用LNG项目泊位上,来自重庆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的民润轮加注LNG8.4吨。
去年4月19日,该项目投入运营,这也成为长江干线中上游地区首个LNG加注站,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第二批试点示范项目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该站点已加注船次310艘,LNG加注量2418吨。
“深耕秭归十年,终于结出硕果。”承建方湖北三峡中旖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国梁激动地说,作为江苏常州企业,2014年,他积极响应江苏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投资库区、扎根秭归。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建设,全部投入运营后,全年为过往船舶加注能力可达10万吨,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
32年来,在对口支援省市厚植的三峡库区沃土上,一批企业长成了参天大树,一批产业点燃引擎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感情越走越亲 交流走深拓面
今年5月,2024年首趟“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驶入宜昌东站,来自上海的800余名游客开启了为期5天的专列之旅。从巍峨的三峡大坝、飞流的三峡大瀑布到绝版的西陵峡,一趟看尽峡江山水,体验夷陵风情。
2021年5月19日,上海“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正式首发,开启了两地旅游企业互动、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客源互送的文化旅游合作方式。
“‘静安·夷陵号’旅游专列是上海对口支援夷陵区,推动沪鄂文化旅游深度合作的实际行动。”上海市第十六批援三峡干部联络组组长、上海挂职夷陵干部徐迪说。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深化经济合作。去年,夷陵区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量超过200多万人,三峡人家、三峡大坝、三峡大瀑布等景区接待上海游客量增幅达到50%以上。
32年来,对口支援成果有了质的飞跃,合作交流遍及经贸、人文等多个领域。
上海市、青岛市、黑龙江省累计培训夷陵区干部群众近万人次,上海市派驻16批26名干部到夷陵区挂职;江苏省、武汉市为秭归县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1.2万人次,秭归县先后安排库区50余名基层干部到江苏、武汉挂职学习;湖南省、大连市为兴山县定制特色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1400余人次,为三峡库区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上海市充分发挥国际化都市优势,邀请夷陵区参加多届高规格、高水平的产品博览会;江苏省、武汉市为秭归县举办多次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兴山受邀走进大连“进交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推进农特产品、旅游资源走向沿海发达市场。
“上海(三峡)孩子看三峡(上海)”于2015年首次举办,“青岛孩子看三峡”于2022年首次举办,加强了两地青少年和教育的交流合作,也深化了两地情谊。
32年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对口支援结下累累硕果,三峡库区处处绽放幸福之花。不忘来时路,阔步向未来,宜昌将以建设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为统领,与对口支援的奋进者们接续前行,不负双向奔赴的绵长情谊,共谱大江奔涌的时代旋律。(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来源 | 三峡日报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