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为目标,通过强基础、造氛围、严监管,“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一、多力量融合,强基础
一是推动阵地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依托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夷陵区“扫黄打非·护苗”宣教基地,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月工作安排,每年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次,群众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用体验互动的方式来感受“扫黄打非”工作内涵。坚持“阵地融合利用、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下,通过“一室多用、多室共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与“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建设相融相促,做到设施共利用、活动齐开展。
二是推动队伍融合,实现一专多能。将“扫黄打非”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队伍,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配备区、镇、村三级“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800余人、“扫黄打非”工作联络员205人,参与“扫黄打非”日常巡查,积极做好涉“黄”涉“非”线索摸排及监督举报等工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技能培训和“扫黄打非”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专题培训2次,提高志愿者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的能力。
三是推动活动融合,实现同向发力。根据群众的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扫黄打非·护苗”专项行动与文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精心设计了“护苗行动润童心”“扫黄打非聚合力 助力文明新风气”“悦享新时代 书香润童心”等百余场的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扫黄打非”知识宣传进校园、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导向正确的文艺演出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多方式宣传,造氛围
一是做实主题宣传。9月,夷陵区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扫黄打非·护苗”进校园活动,有效提高了师生们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抵制不良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今年以来,夷陵区结合4.23世界读书日、4.26世界知识产权版权宣传周等以及“护苗”“秋风”“净网”等专项行动,广泛组织开展“绿书签行动”“网络安全课”进校园、倡议签名等主题宣传活动52场次,举办辅导讲座21场次,发放“应知应会”常识3.9万份,实现了全区在校中小学生全覆盖。
二是做大社会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设置专栏、悬挂横幅标语、电子大屏、户外广告、现场解答群众咨询等,刊播“扫黄打非”公益广告、标语500余条次,推动“扫黄打非”家喻户晓。编创了《“扫黄打非”三字经》文艺节目,纳入全区送戏下乡演出内容,将“扫黄打非”工作场景搬上舞台,普及“扫黄打非”知识,宣讲法律法规,讲授非法出版物危害,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发动群众为扫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献策献力。
三是做强媒体宣传。在区融媒体中心“云上夷陵”平台开设“新风夷陵”专栏,发布“扫黄打非”典型案例、好的做法、动态亮点等新闻稿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支持“扫黄打非”的浓厚氛围。制作“扫黄打非”公益海报5幅,在夷陵发布客户端、视频号、“5210我爱夷陵”抖音号发布,广泛宣传“扫黄打非”知识。开设“扫黄打非”举报电话,开展网上日常巡查、线索摸排,不断提升“扫黄打非”问题发现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多渠道治理,严监管
一是从严把控源头。坚持源头治理与渠道管控相结合,全区各基层站点以挖源头、断链条为抓手,聚焦“两节”“两会”“十一”及开学前后等关键节点,盯紧书店、文具店、文印室、网站等重点场所平台,持续与文化执法、市场监管、教育、网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严格对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进行排查甄别,从源头上遏制有害出版物及不良信息的流通传播,进一步筑牢“扫黄打非”基层防线,切实将问题发现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二是从严清朗网络。认真分析研判网上“扫黄打非”工作形势,掌握网上工作动态底数,提升监测、发现、管控、处置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及有害信息的能力。依托公安和网信的技术监管平台,以涉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剧等为重点,开展网络低俗和非法有害信息、侵权盗版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对网络文化产品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2024年以来,从严查处整治互联网各类涉黄涉非问题和不良信息98余条,处置组群、账号、直播间5个。
三是从严专项整治。抓住“两节”“两会”等关键节点,组织相关单位扎实开展“清源”“护苗”等五大专项行动,通过巡查暗访和联合执法,加大了校园周边、旅游景区景点、城乡结合部等部位的抽查和日常巡查力度,对网上网下出版物市场、印刷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目前,全区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50余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00余家次,办理行政执法案件2个,收缴违法出版物300余件,责令整改违规经营5家次,累计上报违法和不良信息228条,大力营造了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
来源 | 宜昌市“扫黄打非”办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