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湖北日报》报道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和平村从昔日“望山兴叹”,到如今“靠山生财”,和平村在“精彩蝶变”与“初心不变”的辩证发展中,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种下致富新希望、蹚出践行生态文明新路径。全文如下:
山间小村吃上“旅游饭” 和平村旅游综合收入 超500万元
初秋时节,漫步于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民居依山而筑,一步一景映衬着这个山间小村的恬静与和美。
山水虽美,人却不富,这曾是榛子乡和平村最大的困扰。
“四十五里侯家坪,不带干粮饿死人”是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1949年以后,村民生活逐渐改善。到1988年,和平村开始试种烟叶和蔬菜。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优,逐渐形成了以烟叶和蔬菜为主导的两大支柱性产业。
“我年轻的时候主要靠种植辣椒来养家,天不亮就要起床,穿梭在辣椒地里除草、浇水,但是种植业风险大,属于靠天吃饭。如今,自家房屋变成了农家乐,‘种田人’变身家门口的小老板是我们从未想过的。”67岁的张国义说道。
入秋以来,兴山县榛子乡乡村旅游依旧热度不减。张国义的儿子张立每天都要张罗10多桌客人的饭菜。他说:“高峰时,一天接待30多桌客人,流水2万多元,闲置的房间、地里的蔬菜,都变成‘摇钱树’。”
张立是位“80后”,曾在广东一家工厂做生产管理。2016年,他辞职回乡,在和平村耿家沟六尺巷旁开起了农家乐。得益于兴山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和平村又位于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以避暑休闲康养为特点的高山四季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有效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了,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回来了。从昔日“望山兴叹”,到如今“靠山生财”,榛子乡和平村在“精彩蝶变”与“初心不变”的辩证发展中,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种下致富新希望、蹚出践行生态文明新路径。
“早些年,粗犷的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今,在家门口靠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一个月保底就有上万元的收入,甚至有很多户群众年收入50多万元。”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习兵说道。
和平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甜蜜,是这些年榛子乡阔步“两山之路”、奋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榛子乡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阔步“两山”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让全乡更多老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据介绍,全村引导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态,新增民宿、农家乐25家。据统计,和平村民宿农家乐旅游综合收入超500万元。
通讯员 | 赵界
来源 | 湖北日报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