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康养 惊蛰 |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 JingZhe


图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动物冬天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到,打雷惊醒蛰居动物,其应声出动,四处觅食。惊蛰节气的特点是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惊蛰三候

图片

一候桃始华

图片

桃花感受到春的气息,开始开花。


二候仓庚鸣

图片

黄鹂最早感受到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为鸠

图片

老鹰悄悄躲起来繁衍后代,原本蛰伏的布谷鸟跃上枝头,漫山遍野都是布谷鸟鸣叫的声音。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肝当令,

因此,

惊蛰养生,养肝尤为重要。

惊蛰养生之饮食篇

图片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伤脾胃,所以要少吃酸味食物,例如山楂、柠檬、乌梅类水果。适量多吃助阳的食物,如香椿、春笋、菠菜等,忌食冷饮和寒凉水果,容易引起腹痛腹泻,损伤脾胃阳气。

1

起居篇

夜卧早起,顺应春季白天时间延长,夜晚缩短的变化,晚睡早起,促进人体之气的生发,可以多舒展身体,伸懒腰,激发肝脏机能,加快血液循环;阳光充足时,可以多晒背,注意避风,能起到补阳散寒的作用;春天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适当增减衣服,避免受寒。

图片

2

情志篇

惊蛰过后,人体肝阳之气渐升,容易肝火偏旺,年轻人容易出现上火,长痘等症状,老年人容易气机逆乱引发眩晕、中风等疾病,保持精神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切忌大喜大怒,过度的情绪刺激会破坏五脏平衡,可以通过插花、练字、做手工、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修身养性,重视情志的调养。

图片

3

运动篇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不宜剧烈运动,应循序渐进,因人制宜,以恢复身体机能为目的,适量运动有利于身体舒展,如郊游、散步、慢跑、太极拳、放风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图片

4

预防篇

《黄帝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天受寒,寒邪蛰伏于体内,到了春季受到诱因发病,因此惊蛰前后要注意防春温,气温上升,外感疾病频发,如感冒、咳嗽、发烧等,同时也要注意传染病的流行。比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在这一季节都容易爆发流行。平时多开窗通风,少去人流量多的地方,出门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在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也十分重要。

图片

中医外治养生篇

图片

1

艾灸

图片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有升发阳气、调理咳嗽、颈椎等问题的作用。

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足三里具有益气养血、调节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惊蛰过后,病毒细菌活跃,艾灸可以补阳气、提升免疫力,具有扶正防病邪的作用。

禁忌:阴虚火旺、热象明显、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后不宜艾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

按摩

图片

日月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日月是胆经募穴,募穴是脏腑气血募集之处,具有疏肝利胆,降逆和胃的功效,对于胀满、胁肋疼痛、吞酸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方法:坐位或者仰卧位,双手掌根分别放在左右两个穴位上,左手顺时针旋转按揉,右手逆时针旋转按揉,时间为5分钟。

小提示:久病体弱或极度虚弱者、孕妇、皮肤破溃或有严重皮肤病者禁用。

3

养生食谱

图片

小米山药红枣粥,小米100g,山药60g,红枣8个。小米洗净浸泡20分钟,红枣洗净去核,山药去皮切小块,将小米、山药、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煮40分钟左右至小米烂熟即可食用。

红枣有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通九窍的功效;山药有补中益气、消渴生津、健美养颜之效;小米入脾、胃、肾经,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食欲不振、气血不足等人群食用。温馨提示,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或者血糖高的人群,建议不吃。


春雷响,万物长,

愿有好身体,拥抱好时光!

来源 | 兴山县中医医院

通讯员 | 王宗有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