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椅,本是“穷”的产物,老祖宗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出了朴素、结实、耐用的木椅,在物质贫瘠的背后却传承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匠人用他们的坚韧、勤劳、专注,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
每年的春夏之交,草木葳蕤之际,陈习红就会来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林间,寻找一种名为“红心柳”的木材。据陈习红介绍,红心柳木材质细腻、韧性强,颜色自然泛红,是制作木椅的上乘材料,他加工厂的木椅都是这种材料。
说起木椅,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性格木讷内向的汉子,顿时话语滔滔不绝。出生于1976年的陈习红,从小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因过于瘦小干不了沉重的农活儿,16岁就告别父母,跟随表哥学做木椅。那是90年代初期,做木椅都是走村串户的吆喝,碰见需要木椅的人家,就由雇主出材料,他们只负责制作,每人每天只能做出来一把。雇主除了每把2块5毛钱的手工费,还负责木椅师傅的一日三餐。陈习红坦言,那时候相对于日晒雨淋的农活儿,扎木椅算一口“轻松饭”,虽然他常常为粗壮的木材而犯难,双手也经常磨出血泡,每晚还累得沾床就能睡着,但他依然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学好。
转眼间30年过去了,陈习红一直坚守着这门古老而简单的技艺,他拜名师、苦钻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如今,他做的木椅从选料到蒸煮塑性、从组装到上漆,每一把都要经过10多道工序,其中仅抛光要3次、上漆要2次。他的每一把椅子榫口严丝合缝、平整光滑,不见一根铁钉,红心柳微微泛红的天然色泽和木纹,在多次刷漆后,既质朴又靓丽,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2015年,黄粮镇户溪村委会嗅到了商机与其商量,将其作为“乡贤能人”邀请返乡,联合办起了“特色木椅加工厂”,但由于陈习红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加工厂每年仅能出产350把左右的木椅。有人劝他不要那么认真,加大产能增加效益,可他说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陈习红说,要抱着“做艺”的思想,才能做好木椅。
陈习红对“做艺”的执着,使他的技艺越来越为人称道,小小木椅远销武汉、长沙、大连、上海、北京等10多个城市。陈习红告诉我们:木椅的打磨、刷漆等部分可以让机械或其他人做,但核心的熏蒸、组装等工序,因为要精准控制火候、力度、温度等因素,所以都是他亲自来。因为工艺执着追求质量和品质,陈习红所制作的木椅产量不高,年收入也只有6万多元。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也几乎没有了,但陈习红却依然坚守传统技艺,坚守匠人初心,不愿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失传。
陈习红,这名“手工木椅传承人”,甘于平凡、坚守清贫,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淳朴作风,谱写出了一段穿梭在时光里的动人乐章。
记者 | 贾毅华 刘浪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