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对河:“四笔”写活集体经济“地文章”

“过去,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兴山县水月寺镇南对河村高铁建设项目现场如火如荼,正在忙碌的村民熊作章向我们介绍:“近几年,村里条件越来越好,挣钱机会也多了起来,我们就回村做事了。”

南对河村被312省道穿境而过,沿江高铁宜兴联络线两个标段地处该村。短短几年,该村就从集体经济“薄弱村”蜕变为“进步村”,这其中的精彩故事还得从村“两委”敏锐捕捉高铁建设机遇,“四笔”写活集体经济“地文章”说起。

化解“争议地”

“这地是我的”“你凭什么证明这地就是你的”今年春节前夕,村民黄教军和黄达明回忆曾经的争吵,不禁感叹“过去,我们组经常有人为地吵架,现在好了,没人吵了,大家还有租金收入,多亏村里的好办法。”村民口中的“地”在该村一组,因边界、权属不清,47户村民长期存在矛盾纠纷,成了“争议地”。高铁建设进场后,搅拌站亟待选址开工。村“两委”迅速找到了化解“争议地”的“好办法”——统一流转、集中租赁。通过逐户上门给村民做工作,成功将这块“争议地”租赁给高铁搅拌站,每年获租金9.1万元,其中支付村民流转费4万元、村集体增收5.1万元。


归口“河滩地”

高铁搅拌站建成后迅速投产,产生的大量洞渣堆积后影响了交通出行和周边环境。“现在我们进出都要绕好远的路,希望你们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高铁进场后的几次屋场院子会上,村民们提出了共同诉求。会后,村“两委”迅速行动,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以支付青苗费方式,将一块长期无序耕种的荒滩地收归集体所有,并引进怡然采掘工程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6年租赁合约,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9万元,同时就地消化了洞渣,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美化了周边环境。

回笼“厂房地”

“现在我们又要租地,你们的创收机会又来了。”2021年8月24日,高铁项目部相关负责人李旭东兴冲冲地说,王成和村组干部听后喜出望外,立即对“家业”进行全面盘点,将目光聚焦到佳德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租赁的厂房用地。该地虽在合同期内,但因企业早已转向外地发展,目前处于闲置状态。村“两委”与佳德公司协商一致,将该地连同周边10亩村集体土地一并租赁给高铁项目部,签订了五年租赁合同,每年支付佳德公司5万元、村集体还可增收5万元。


盘活“闲置地”

在尝到“以地生财”甜头后,村“两委”又将夏阳河边一块闲置的村集体土地租赁给鑫汇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双方签订了3年租赁合同,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鑫汇石材公司因生产需要,已将租赁土地范围内的河堤修建平整,并承诺到期后,将河堤完好无损的交给村集体,为后续发展小水果采摘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村不仅有土地租赁收入,还通过保障高铁建设用水,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1.8万元。目前,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23万元,高铁建成后,还会闲置出150亩土地,可以将集体经济‘地文章’做得更大!”王成对未来充满信心。

短评

在兴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九型模式”中,南对河村既走“重大项目拉动”之路,又走“自然资源开发”之路,通过抢抓千载难逢高铁建设机遇,主动加强与高铁建设项目沟通服务,捕捉一切发展机会,及时形成突破性发展集体经济思路;通过统一流转、集中租赁等方式,在服务高铁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开发土地资源,“刨”出了集体经济“金娃娃”;秉持“共赢”理念。既重视村集体增收,又注重维护村民利益,还兼顾服务高铁项目建设,形成了村集体、村民、高铁建设项目、环境治理“四赢”局面。

来源 | 中共兴山县委组织部 兴山三农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