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养生 秋分丨秋风送香,枫林如火,惠风和畅

图片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由于燥是秋季的主气,凉加上燥,称为凉燥。


秋分养生

一、调饮食:酸甘温润补津液
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应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清润的食物可选雪梨、蜂蜜、甘蔗、百合、银耳等,温润的食物可选芝麻、核桃、杏仁、板栗等。包括最近很火的酸梅汤、健脾胃方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酸梅汤组成:乌梅 25g  山楂25g 甘草2g  陈皮5g  桑葚8g  薄荷叶1g  玫瑰花 6g 干桂花 3g  黄冰糖 100g-120g。(建议在专业医师辨证后指导使用,勿盲目服用)
健脾胃方: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20g,砂仁8g,香附10g,炒麦芽12g,炒山楂12g,炒谷芽12g,炙甘草10g。(建议在专业医师辨证后指导使用,勿盲目服用)
二、防秋凉:添衣加被防外感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才是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过多,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但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不能过于“秋冻”,要注意保暖。
三、畅情志:神清气爽舒胸怀
“秋风秋雨愁煞人”,有些人会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四、慎起居:早睡早起慢运动
秋分时阳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在起居上,宜早睡早起;秋高气爽,适当增加运动,登高远望,享受自然,对情绪也有一定调节作用。但秋季的运动不适合大强度、大汗淋漓的运动方式,应该以慢运动为主: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气功均可,避免运动太过剧烈,出汗过多而耗损。
五、舒经络:穴位按摩效堪佳
秋乏来临时,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1、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图片

2、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图片

3、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图片
  总之,秋高气爽莫贪凉,贴秋膘的同时也要记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通讯员 | 兴山县中医医院  邓晓锋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