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9月,玉米收获接近尾声。连日的暴晒让田间玉米秸秆变成一片金灿灿的“大海”,远远看去显得颇为壮观。“想搬多少就搬多少!你们真是帮我解决了一个大烦恼!”兴山县峡口镇岩岭村的村民姜学品对正在收秸秆的养殖场工人笑道。

路边,秸秆被整整齐齐地码放成垛,农户们仰着脖子,盼望着工人的到来。“我们每天用“村村响”告诉大家秸秆可以给养殖场做畜牧饲料,还可以做成肥料还田,看到田里的试验成果后,大家积极性很高,都愿意来支持我们的环保工作。”岩岭村党支部书记唐志盔说,这几年来,为了保护环境,农户得花钱雇人处理秸秆,这让本就用处不大的东西成为了大家舍弃不掉的“包袱”。

为了解决秸秆禁烧后带来的不便,峡口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最终在养殖规模较大的普安片区试点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发酵后制作的饲料能产生很多有益菌种,帮助牛更好地消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养殖成本也降低了。”德蔬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煜飞介绍。

“一定要用锄头把秸秆铺均匀,然后再洒腐熟剂……”伴随着粉碎机隆隆的轰鸣声,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提着装满腐熟剂的桶手把手教农户使用。

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均匀摊撒、喷洒腐熟剂等环节。“有了腐熟剂秸秆四五十天就能腐熟,不仅不影响下季度农作物种植,还能为土壤增肥,帮助农作物改良品质、提高产量。”农技中心负责人陈永江说道。

“这个技术一举两得,养殖场不便收集的秸秆原地就能解决,还能帮我省不少化肥钱呢!”正在洒腐熟剂的村民乔克勤说道。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我们也将继续探索秸秆利用新模式,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双向转换。”镇党委书记、镇长向淼表示。

通讯员 | 黄皓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