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兴山县按照“1835”工作体系,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兴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龙头培育再添新。近年来,兴山县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等多方面大力支持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3年上半年,共有7家企业顺利被认定为2023年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2家(其中省级5家)。
2.蔬菜加工零突破。2022年,招引能人回乡创办兴山宴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榛子乡育林村建设蔬菜深加工项目,项目集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和研发于一体,建有产品加工线一条,配套建设厂房、冷库及相关设施。经过近一年的项目施工建设,已于2023年6月投产。该项目通过订单模式,带动榛子乡菜农发展卷心包菜、辣椒、黄瓜、萝卜、魔芋、豆腐乳等特色泡菜,并成功申报了“吴傅记昭君乡思菜”商标,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兴山县蔬菜加工零的突破。
3、共同缔造兴产业。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及品牌建设等。开展联农带农富农试点工作,在黄粮镇金家坝村开展共同缔造“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试点工作,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企共建”等模式发展高山优质香米产业。围绕探索“三联三带三富”机制,通过土地集约化、产业区域化、生产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利益共享化,发展观光小火车、城郊水库垂钓、特色农家乐等农文旅休闲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集体富了有活力、群众富了有动力、乡村富了有引力。
1、因才施策,在“引”字上做文章。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发挥政策“指南针”和“风向标”作用,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集聚。在去年“1+2”人才新政基础上,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上半年,全县大力培育招引青年人才、农技人才,发挥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作用,完成培育土专家、工匠超200人,并在全县评选出10名首届“兴山工匠”, 选聘名誉村主任30人,后续将实现96个村(社区)全覆盖。
2、提智赋能,在“培”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培”与“外引”并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优势,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有力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上半年开展12期高素质农民培训849人,组织52名乡村人才参加美丽乡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委托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村镇建设与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班,定向培养具备大学专科学历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专业人才。
3、头雁兴乡,在“带”字上见实效。近年来,县委把促进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返乡一人、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归雁”效应持续凸显,“头雁”作用发挥明显,返乡就业创业人数逐年增多。峡口镇返乡能人乔云明回乡成立老岩岭观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种养植合作社,在村集体支持下,开发岩岭村旅游资源,投资5000余万元打造“百年大衫树”网红景点、“岩上茶居”茶园帐篷酒店,辐射带动村集体和周边百姓走上旅游振兴之路,促进村民就业300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5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5万元。这仅仅是能人回乡创业致富的一个缩影,云栖谷李堂魁等“亿级”企业主带资回乡创业,养殖大户邓超、李思峰等近80名返乡能人带头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队伍已然在全县逐步壮大。
1、强化理论宣讲,汇聚奋进之力。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夯实根基。建立县级领导、县直部门负责人、县委宣讲团成员、乡镇领导联系村宣讲等常态机制。今年来,组织“两团多队”广泛开展多样化宣讲12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创新推进“文艺+”理论,指导制作宣讲短视频线上线下广泛宣讲,学习强国、三峡宜昌网“微微道来”专栏等省市媒体平台推介5条。贾代银荣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理响兴声”宣讲工作品牌荣获全市宣传优秀创新案例,地花鼓《宣传党的二十大》在市“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宣讲展播。
2、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办好文明兴山视频号,开设文明兴山微信公众号,今年来拍摄剪辑发布视频98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制订《兴山县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问题专项整治 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打造移风易俗试点村,指导全县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收集良好家风家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积分制管理机制。开展“慈爱好公婆、孝心好子女”“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引领群众见贤思齐,培育和美乡风民风。深入挖掘县内典型,推荐宜昌好人楷模、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22人/组,上榜中国好人1人/组、宜昌楷模1人、宜昌好人1人。《湖北精神文明建设》简报采用2篇。
3、坚持文化惠民,丰富群众生活。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提振信心、凝聚力量、促进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活动统筹,提升活动效果,促进文旅融合,努力提升文化综合效益。丰富活动强信心,统筹推进“昭君故里·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成功举办朝天吼国际漂流大赛、“昭君颂”广场舞决赛、宜昌市羽毛球锦标赛、省十六运会兴山县火炬传递、“昭君故里·红色高桥”山径赛等20余场重大活动。组织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39场,开展“戏曲进校园”5次、送图书下乡24场、“送电影下乡”近500场。开展非遗文化活动8场,认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名。加快农家书屋“六有”标准建设,推广乡村阅读,打造“书香兴山”全民阅读品牌。支持扶持精品文艺创作,发布《红色高桥》MV,创作9部主题舞台作品,申报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11件。袁选国摄影作品入选《向人民汇报 向两会献礼》特刊,吴佑忠版画作品《乡情》入选中国美术馆美术展,“拾点南阳”荣获2022年度全省广播电视优秀“村村响”作品。
1、加大生态创建力度。为促进兴山县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巩固兴山县近年来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成果,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2023年兴山县成功创建命名中阳垭村及大礼村两个省级生态村。
2、“四干”推行义务植树“1+2+8+N”新模式。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干。2023年新年上班第二天,县委书记曹宏伟带领县四大家领导在昭君村开展新年第“1”场义务植树活动,号召动员全民参与植树,为“昭君故里和美兴山”增花添彩,拉开了2023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序幕。“互联网+义务植树”全民响应一起干。以“我为家乡种棵树”为主题,将全民义务植树与油茶扩面提质、林火阻隔带建设项目和增花添彩行动相结合,成功举办“2”场大型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200多人在“签名墙”上留下印记。乡镇党委攀高向强比着干。八个乡镇精心筹备,因地制宜,抢抓春季造林黄金期,谋划独具特色的“8”场由乡镇党委负责人参加的义务植树活动。县直部门主动担当帮着干。县直各部门纷纷行动,将义务植树活动与党建、共同缔造、集体经济、志愿服务相结合,聚焦村道绿化、庭院美化、产业发展,与帮扶村共同开展“N”场义务植树活动,建设“青年林、同心林、致富林”等多处示范林,为乡村振兴挥锄助力。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按照《兴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考核方案》要求,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等单位,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6个方面,对全县八个乡镇开展月考核排名、季度通报奖惩,强力督导各乡镇共同发力,推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取得明显提升。根据宜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三方监测通报显示,1-2月份我县在全市县市区中排名第二,3-5月份我县在全市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开展特色民居评选活动。上半年,全县开展兴山首届“和美民居”推选,8个乡镇共选送“和美民居”47栋,经专家评审、网络投票,最终评出10栋“和美民居”并授牌。
1、压茬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质工程。通过推行“月度考核排名+季度拉练通报+常态遍访指导+年底结账约谈”制度,全面压实乡镇党委、村“两委”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今年以来,已开展组织振兴月度考核4次,基层组织建设季度拉练2次,专班分批次全覆盖调研指导农村党建工作7次。
2、加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工程。围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40个、50万元以上村4个”目标,谋划实施集体经济项目464个,申报省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村7个,《三峡日报》专栏报道集体经济典型案例15个,“九型经济”工作经验被《党员生活》、宜昌基层党建推介。截止目前,全县经营性收入突破480万元。
3、持续开展党组织书记头雁领飞工程。制定《兴山县“头雁领飞”工程实施方案》,组织96个村(社区)书记参加全国视频培训,选派10名村书记赴湖南参加能力提升培训,集中培育村党组织“明星书记”10名,补充后备村干部274名,力争三年内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强雁”50名,引育有发展潜力的人才“雏雁”200名,加快形成“头雁”领航、“强雁”展翅、“雏雁”齐飞的“人才雁阵”。
4、深入落实产业党建融合增效工程。秉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理念,把“柑茶菜烟畜果”六大主导农业产业作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主战场,推动每个村党组织领办至少1家专业合作社。榛子乡探索“产业支委”机制,建立全乡农业党建联合体,在板庙、和平、幸福3个烟叶大村派驻产业支委3名、技术指导员12名,辐射带动周边村民468户发展产业2万多亩。
来源 | 兴山三农微信公众号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