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小修小补”回归 小城更有温度

5月8日,兴山县古夫镇农贸区一楼2号彭师傅缝纫店内,店主彭家仙正为居民更换牛仔裤松紧带。一旁的剪裁台上,还堆放着10多件等待修补的衣物。

彭家仙的店开了有20多年,主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一天能改20多件衣物。

曾经,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常响起,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小修小补”摊点越来越少。“求告知,哪儿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路边修鞋师傅搬哪儿了”……生活中,很多人在朋友圈或社区群里发出这样的提问。

不少小城居民都有过类似经历:经过千辛万苦的“搜寻”,才在犄角旮旯发现提供“小修小补”服务的手艺人。以前“小修小补”摊点变少了,有的是因为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未设置相应空间;有的是因街巷整治,原有摊点未保留;还有的是这些摊主难以维持生计,不干这一行了。

“小修小补”摊点对群众的生活便利、幸福感的影响非常直接。这一业态的存在有利于打造宜居宜业、人民满意的城市,也能让一座城市有更多的烟火气。

兴山县古夫镇建设日新月异,道路变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好了,但老百姓对“小修小补”仍有需求。尤其对老年人来讲,更需要传统服务和帮助,所以这部分服务不能消失。

在县城农贸区一楼27号,来自湖北仙桃的曾超文开了一家修鞋店。店内摆着一台乌黑锃亮的补鞋机、一台抛光打磨的机器,还有各种款式的锥子、剪子、粗线、粘胶……

修鞋这门手艺,是曾师傅10多岁时从父辈那里学到的。2003年4月,曾师傅来到兴山古夫县城摆摊修鞋,一干就是20年。“与顾客交流机会多了,我现在都会讲兴山话了。”曾师傅说。由于开店时间长、回头客多,他习惯了这种修修补补的生活,即便利润不高,也不会转行。

修鞋、擦鞋之外,曾傅也修补雨伞。他认为,“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但确实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许多从事“小修小补”的师傅在各自领域长期坚守,其中不少人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小修小补”后继乏人。

“我修鞋的手艺估计要失传了。想传授给小孩,他又不愿意学,觉得不是体面活。”谈到传承,曾师傅感慨道。

“小修小补”回归生活,归根到底考验的是县城治理水平。下一步,“小修小补”既可考虑与“互联网+”结合,提供升级服务,也应考虑传统服务的需求,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很多“小修小补”的师傅与居民相处得像好邻居,这为兴山县城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很温暖、很幸福。

来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记者 | 王轶

通讯员 | 袁裕树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夏禹

终审 |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