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再次成为重点。“体育课如何上”“还未阳过的孩子怎么办”“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问题如何疏导”等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各地各学校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迎接学生返校,舒缓学生的焦虑,疏导紧张的心理而深受家长认可。对于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超长寒假的学生来说,“疫”后新学期,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新学期“心”启航找准方向。
上学期,为了应对疫情,全国各地多学校由“线下”集中教学转向“线上教学”。孩子们从集中统一上课到独自居家学习,由教师面对面的“教”转而面对“机器”独自的学,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一下子实现了“时间自由”。而“超长寒假”的加持,更是让“出笼的鸟儿”自由空间不断扩大,除了起床、睡觉、学习等很难保证科学的作息时间,部分孩子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少孩子表示,感觉还没玩尽兴,假期就结束了。随着开学临近,部分孩子开始着急“早上起不来怎么办”“作业还没写完怎么办”“考试成绩不理想怎么办”……有数据统计发现,近期各地因“开学焦虑”问题进行心理求助的学生人数正在增加。“疫”后开学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科学疏导焦虑情绪,帮助树立阳光心态,引导积极应对学习里的小困难、主动迎接生活中的新挑战,显得极为重要。
为了“走进孩子们心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让焦虑走开,让信心回来,顺利度过适应期,重构高效学习新模式,全国多地进行了有益尝试。譬如,浙江温州瑞安市教育局2月6日发出《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开学前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2023年春季开学前后等重点时段中小学生身心安全,提前谋划落实维护学生心理安全的工作举措。例如,不得要求学生凭寒假作业报到,允许学生开学后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逐步完成寒假作业。这着实让担心作业未完成的学生松了一口气。又譬如,西安市浐灞十九小以开设“开学第一课”、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开通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爱自我,提升学生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新学期学校生活。唯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早预防,下好心理干预“先手棋”,织密心理问题“预警网”,才能守住心理健康“安全线”,筑牢健康成长的“奠基石”。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不仅仅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对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齐心协力培育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勇敢自信、奋发有为的祖国栋梁。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置顶”,充分发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及时疏导开学适应、亲子冲突、考试压力、情绪困扰等问题。家长要将目光从“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转移到“孩子是否健康快乐”,知晓“目前困扰孩子的是什么”,“蹲下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用爱融化心灵的冰雪,消除青春的迷茫,注入前行的力量。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要不断完善心理热线建设,引导学生出现情绪困扰和心理不适、又不愿告知老师和家长时,能寻求专业的帮助。确保青少年儿童的心声有人听,心事有人管,心结能打开,及时从“前景无望”走向“豁然开朗”。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当今的青少年什么样,祖国的未来就是什么样。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在“疫”后新学期,更要落实在青少年儿童生命中的每一天。家庭、学校、社会凝心聚力,从引导孩子正确疏导情绪、建设健康心理做起,共同培育青少年儿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上不负使命,勇于担当,书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来源:荆楚网)
作者 | 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胡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