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兴山县峡口镇的黄家河村,四面环山,傍水而居,平均海拔800米。
2018年底,这个深山小村通过检查验收全村整村脱贫出列,戴了多年的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就此被摘掉。
近日,记者再访黄家河村后发现,尽管刚刚脱贫出列仅四年,但这个昔日暮气沉沉的小村落如今已是大变样,充满了干劲和朝气,正一步一脚印,走向振兴致富路。
即将开工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效果图。
好日子真的来了
位于兴山、秭归、夷陵三地交界处的五指山,山势险峻、风景秀丽,它朝兴山县的这一面,就是黄家河村。
56岁的村民王发国此前就住在五指山的山腰处,2016年年底,他举家搬迁至黄家河村村委会隔壁的集中安置点定居下来。陆续和他一起搬来的,还有黄家河村其他23户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贫困户。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王发国现在有一个新身份——生态护林员。每天,他都会在归他负责的片区山林里巡逻,检查是否存在污染生态环境、盗伐林木、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他也会走家串户,对村民进行保护自然环境的宣传。
搬到集中安置点后,精打细算多年的王发国专门拿出几千元积蓄,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办起了豆腐加工作坊。日常的护林工作结束后,只要还有空,他就会骑20分钟三轮摩托车,带上自己亲手加工的柴火豆腐到峡口集镇上出售。
这种稳定且有奔头的日子是王发国梦寐以求的。以前住在五指山山腰处,交通全靠走,下山一小时,上山两小时。起早贪黑种些玉米等作物,就是一家人的口粮。有时带些养殖的土鸡去峡口集镇卖掉再买一些油、盐等生活品,一个来回往往需要一天时间。一旦遇上雨天,出门就成了奢望,只能在家里呆坐。
“好日子真的来了。”王发国说,当护林员的工资收入和经营豆腐作坊所得,让他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发愁。村里通往集镇的路修通了,交通也十分方便。村里马上要建设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的工厂,自己到时候就可以在家门口就近打工,“穷怕了,终于不用再受穷了。”
和王发国一样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还有村民向启福,此前养了十几只羊,就是他一家的全部收入,没有动力,没有想法,一家人依靠这些羊勉强糊口。这几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牵线搭桥和技术指导下,养羊规模逐步扩大到了70余只,销路不愁,一只只羊儿都已被提前预订。未来,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还打算帮助他申请10万元左右的金融贷款,将养羊做成产业,将糊口变成致富。
田间地头,村民正在辛勤劳作。
村里也要共同缔造
尽管在去年年底才接任黄家河村村支书,但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李国钥却对村里的情况烂熟于胸。黄家河村特殊的山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加上可耕种土地十分贫瘠,使得柑橘、烟叶等畅销作物无法种植生长。村委会通往集镇仅依靠一条三米宽的土路,小型车辆勉强通行。村委会至各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之间,靠着不具备通车条件的土路相连。362户村民们都依靠种植玉米、中药材和养殖谋生,各自为战不成气候,收成全部望天收。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穷习惯了”的思维模式,让这个深山小村日渐消沉。除了逢年过节,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稍微有点能力的,都想尽办法搬走了。”
改变源自2015年,这一年,市住建局、市人行、三峡晚报等扶贫单位进驻黄家河村。
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单位千方百计申请项目和帮扶资金修路。如今,村委会通往集镇的4.5公里道路全部硬化并扩至6米宽,各村民小组之间也新修了32.9公里道路,已完成硬化24.8公里,村村互通,都具备了通行大型车辆的条件。
除了修路,几年来,扶贫单位和村委会牵头组织,一场场屋场会、院落会接二连三,村民广泛深度参与,出点子、出劳力、提建议。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建蓄水池解决用水难、引进市场主体、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
众人马不停蹄,村里热火朝天。去年,随着村里种植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精品”,扶贫单位、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征求、收集了全村人的意见,决定共同参与,在村里修建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中心。这个中心即将开工上马,村民为此专门成立了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施工。届时,这个中心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还可以对各类农产品进行深度专业加工和包装,多方受益。
“共同缔造、共同努力、共同致富。”市住建局驻黄家河村第一书记袁本忠说。
黄家河村出产的茶叶。
找准方向一步一脚印
全村整村脱贫出列,农副产品种植、养殖红红火火,但这对黄家河村而言,仅仅只是开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黄家河村形成支柱性、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这让扶贫单位和村委会绞尽脑汁。
袁本忠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能盲目跟风,致富路如同盖房子,必须得把地基打牢,否则得不偿失。少数村落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看见某一种产品一时销量好,于是就大面积跟风种植、养殖,最后导致产品过剩,村民们损失惨重,此类教训比比皆是。
黄家河村未来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扶贫单位联合宜昌市、兴山县多个职能部门经过多次分析实地研判,最终定位于依靠农文旅产业带动全村致富。
农业是黄家河村的发展之基。去年,黄家河村全村发展药材600亩,魔芋200亩,茶园200亩,野生猕猴桃保护基地1000亩,这一数据今年还会大幅增长。今年年初成立的富品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黄家河村引进的市场主体,合作社目前已养殖小黑猪1600余头,种植茶叶一百余亩,同时还流转土地358亩,发展药材核心基地近百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207户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抱团种植天麻、柴胡、前胡、魔芋和核桃等物。
富品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阳对黄家河村出产的农副产品信心十足。这里独特的山区高海拔地形,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为中药材和魔芋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必定能受到市场欢迎。待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建成投入运转后,就可以在全村同步实行订单生产、销售的模式,村民们的产品品质好有销路,能享受到切实的实惠和红利,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村民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今年八月,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丰雷来到黄家河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等工作时,对该村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提出了希望,“种植业要突出特色,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水平,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大有希望。”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施策,打造兴山县道地药材专业村,建起“党建+专业合作社+农户”药材种植模式,是黄家河村眼下的发展目标。待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后,文旅产业就会接踵而至。
黄家河村坐拥五指山这一自然资源,五指山西南侧是屈原故里乐平里,东南侧就是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列秀”更是古时“兴山八景”之一。五指山下有一幢洋房子,正七间左右各三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未来,该村准备与周边县乡联手,统筹发展农文旅产业,打造乡村庭院经济、观光农业、休闲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产业链。
三家帮扶单位亦是各有分工,市住建局、市人行帮助入驻黄家河村的市场主体引入金融活水,三峡晚报助力包装打造品牌,找销路。
“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黄家河村的未来不是梦。”袁本忠信心十足。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唐宜贵 黄强|通讯员 贺嘉欢 韩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