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里行路难、饮水难、生产发展难,是典型的边远、穷困乡村。如今,这里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村容村貌美不胜收,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片片绿油油的水果基地、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养殖场、一栋栋整齐排列的“黄金屋”。这,就是被称为“富美仙居”的南阳镇百羊寨村。
说起村里的这些变化,百羊寨的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他们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俊。从一名乡贤能人到一名村干部,李俊到村工作仅四年多,但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村里的发展上,用脚步丈量百羊寨村的每一片土地,趟出了一条村富民强的振兴之路。他本人也获得兴山县2020年度“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兴山县2021年度“两地两县”先进个人、宜昌市2021年“百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执着修路的“泥腿”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作为土生土长的百羊寨人,李俊深知交通不便制约着村民出行和产业发展,新鲜健康的农作物经过山路一番颠簸,“卖相”尽失,村民往往收不抵支。为了尽快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他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爬野山、攀陡坡、下农田,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足迹踏遍了全村36平方公里土地,482户1407位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泥腿”书记。
“李书记,庄稼运不出去,蔬菜都烂地里了。”“李书记,我们年纪大了,出去看病不方便啊!”村民们的话,句句写实,句句戳心,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把通向山外的路修好的决心。
在充分做好可行论证、实地勘察、规划路线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汇报交流、邀请指导等形式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任村书记的第一年,他便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278万元,修通了七连坪至阳泉3公里公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李书记每天都要去施工现场看一看,大到对工程的混凝土技术指标,小到拌砂调浆等都会一一过问。”治调委员王育刚说。
第一条路的修建,只是开始。李俊在驻村单位的帮扶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又先后争取到项目资金522万元,修好七连坪至百羊寨坪断头路,硬化水井坪至鲁家湾4.01公里公路及三块石至茶厂1.5公里公路,实现了村组产业路“毛细血管”和干线路网“大动脉”内畅外联、互通成网,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坚定了村民的发展信心。他表示,下一步,要争取给村里铺上柏油路。
发展产业的“跑腿”书记

路修通了,如何致富?这几年来,为了村里产业发展,李俊操碎了心、吃尽了苦,跑项目、跑资金、跑技术、跑信息、跑销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由0元飙升到10万元,是当之无愧的“跑腿”书记。
“前三年每年租金1.9万元,后两年每年租金2.4万元,五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李俊正在盘算着他流转30亩土地种植金果获得的收益。放眼望去,他还利用向上争取的8万元小水果项目,建成了千米葡萄长廊,栽种葡萄、红心猕猴桃、桑葚、八月炸等水果,打造四季有花有果,集观景+采摘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休闲基地。“土地流转,既增加了土地的附加值,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这买卖划算着呢!”说起水果基地,李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产业发展中,李俊还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与富民相融并进的新路子,即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百羊寨村农民增收的“新引擎”。2020年,他向上级争取帮扶资金100万元,引进神农架生态酒业责任有限公司到该村建立酒用红高粱定点生产基地,成立兴山县劲源红缨子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村共有230户发展红高粱,种植面积达400亩,红高粱总收入达72万元,户均增收3130元。
2019年大雪封山,电线全部被压垮了,村里的产业“停摆”了,李俊心急如焚,迅速召集在家党员与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一起抢修线路。由于道路结冰,无法驱车前往,他们就背着工具及抢修材料徒步前行,穿行在白雪皑皑的山林沟壑间,马不停蹄的消除一个又一个故障点,经过整整两天的排查和抢修,顺利恢复送电,村里的产业又“转”起来了。
重视人才的“抱腿”书记

“李书记,这2万元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村里务必收下,用这笔钱为家乡茶叶加工添置机械。”2022年4月22日,在外办企业多年的李兴旺来到百羊寨党群服务中心,向村“两委”捐资、助力家乡乡村振兴。
百羊寨村拥有茶叶面积800余亩,由于缺乏专业的加工设备,农户采摘的茶叶都要到外地加工,增加了运输、劳力、加工等销售成本。购买设备需要一笔大开支,李俊思前想后,想到了发挥在外能人引领作用,他探索了一套“筹资、筹智、筹服务、筹治理”乡贤能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采用一对一结对联系的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在外发展能人回乡投资创业。李兴旺就是受到李俊感召的能人之一。
李俊通过举办“招贤集市”、组织“兴才沙龙”,充分挖掘致富能手、种养大户、退伍军人、党员代表、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将12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乡村要发展,必须靠人才,我这个村书记,就是要抱着你们的大腿不放。”李俊开玩笑地说。
李俊不仅重视在外能人,对本村的“田秀才”“土专家”也高度重视。83岁的老党员李友声,是村里最大的中蜂养殖户,李俊多次上门请教探讨蜂群防病、育王、分蜂、冬季饲喂等技术,结合自己的养殖经验,李俊将所学之术及时传授给其他村民。在李俊的感召下,李友声主动给周边村民送蜜蜂,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养殖。目前,百羊寨村发展土蜂养殖户90余户,养蜂规模达800余箱,户均收入2000元。
李俊办公室的柜子里,常年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在外能人和本土乡贤的基本信息。一有时间,李俊就与他们进行交流,激发在外能人“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只要听到哪家的能人志士回来了,我就赶紧上门拉家常,得想办法把他们留住啊”李俊笑呵呵地说。
任村书记四年多来,李俊说他每天过得都很充实,村民的认可和满意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来源:兴山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