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
正值暑假学生溺水进入高发期
全球每年约三十多万人因此身亡
过半为未成年人
特别是水库、河流、池塘等水面
看似平静水下其实危机重重
入夏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溺水事件





7月17日19时许,江苏苏州
16岁男孩带着妹妹在河里野泳时
自己不慎溺水
消防员到场后进行搜救
大约7分钟后在距岸边20米左右找到男孩
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
男孩不幸溺亡

7月16日15时左右,海南定安
3名小学生自发前往江边玩水
15时左右,其中1名8岁男孩不慎溺水失踪
其余2人立即上岸向大人求助并报警
事发后当地多个部门参与搜救工作

溺水
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是我国1~14岁儿童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家长应建立
严防溺水事故发生的意识
教育孩子掌握自救和施救的知识
↓↓↓

溺水多发生在河流、湖泊、水库、海边、水塘、水沟。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海众多,海岸线长,这些开放的区域缺乏安全监管,大家容易接近和进入。暑假正值汛期,雨水多、水量足,海边的涨落潮等都使这些水域的情况更加复杂。
4岁以下孩子溺水的高发地点为家里的蓄水容器,比如水盆、浴盆。 5~9岁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更多的是在水渠、池塘、水库等。 10岁以上孩子的活动范围更大,高发地点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受害者多为男性,其中中小学男生更是溺亡悲剧的高发人群。

01
很多人认为溺水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事实是,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所以,父母要一刻不停地盯紧孩子。
02
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事实是,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被水草缠住、风浪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
03
很多人认为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事实是,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任何充气玩具都不能代替家长的看管。
04
很多人认为正规游泳场所有管理员和救生员,不会发生溺水。事实是,救生员做不到时刻盯住每一个孩子,能时刻盯住孩子的只有家长。
05
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可以救人。事实是,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不建议年龄小的学生在同伴落水时贸然施救。

01
保持冷静最重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这时,身体会自然上浮。
02
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
03
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
04
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借住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

01
大声呼救,向周围人求救,有条件的立刻拨打“110”报警。
02
就地取材,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木板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同伴,让他攀扶,将其拖拽上岸。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03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让溺水者仰头,抬起下巴打开气道,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04
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微弱或都已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轻易放弃抢救,尤其是低体温情况下,应抢救更长时间,直到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05
脱下溺水者的湿外套,擦干溺水者的身体,盖上其他干燥衣物,避免失温。

当假期孩子自己出门玩耍时,
家长一定要做到“四知”:
知道孩子去哪里
知道孩子跟谁一起去玩
知道孩子玩什么
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01
不冒险:去正规的游泳场所,避免让孩子独自游泳和戏水。
02
不分心:在孩子玩水时,家长要时刻看护。
03
不远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接触式看管,确保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和周围。
04
不大意:提前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下水前熟悉环境。
(来源:三峡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