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绿道


香溪绿道

作者:牛海堂

昭君镇筹资,为居民和游客新建一条运动休闲公路。以小城西头贺家沟为起点,终点跟宝坪水上公路相连,单边3.14公里,长度似乎比照圆周率施工。这条专用公路名叫香溪绿道。

图片

绿道分主道和人行道。主道路面铺红色沥青,似迎宾地毯从脚下伸向响滩村。人行道傍着主道。由主道地基临河一侧凌空伸出一匹匹梁,梁上焊金属支架,搭上供人落脚的复合板。像顽皮孩子,人行道偶尔离开主道,朝河里撒欢奔去。过不多久,像是害怕迷路,人行道又往山坡拐,回到主道怀抱。

为照顾老人脚力,离起点不远处配了亭子,内置石凳,方便坐下闲聊,有棋友还可杀一局。大部队不停步,走一半路程,来到京剧广场,一拨人融入舞池,一拨人打转身,余下人坚持走完全程。

年轻人精力充沛,嫌走路挥霍不了体力,跑步前进。我张开耳朵,听身后越来越近的脚步。不用回头,就清楚来者性别。男士脚板宽,着地力度大,似乎响声大比速度快更值得炫耀;女士正好相反,她们奔跑时也是矜持的,生怕脚步声惊扰别人,轻轻地,如燕子飘到我前面,一会儿失了踪影。

中年半截的人,想跑跑不动,不甘心,仰天张口吼一嗓子。声音若隐若现,我坐在家里阳台侧耳听,以为是蔡家垭农民驱赶野猪。语词听不清。后来,我与这几个想和崔健比嗓子的行人在绿道相遇。五十几岁的人,他们的肺不服老,鼓得像气球。

有一位退休老师,自创“健身步”。只见他昂首挺胸,高高抬起手臂,腿如划桨般伸出去。挂在腰间的收音机,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动感十足拍打他裤缝。行人当中不乏青春靓丽女子,论回头率,她们也没比过这位告别讲台多年的老师。

一些居民从杂物堆里翻出自行车,给轮胎充气,链条上油,车轱辘用手一盘,滴溜溜转。他们骑上三十年前的永久、凤凰牌古董车,在绿道上驰骋。刚开始,龙头捉不稳,车身似醉汉摇晃,骑几个来回就熟练了,在车上哼起小曲。稍显遗憾的是,车铃铛生锈,按不响。

星期日,孩子们来凑热闹,绿道上行人数量剧增。一两岁的孩子坐在四轮婴儿车上,由父母推着,睁眼看风景,张鼻嗅花香,嘴里不忘吮手指。上幼儿园的孩子走段路脚头乏力,趴到父母背上撒娇,或者干脆骑在父母肩上,坐得高看得远。年龄大点的小学生,踏上两轮电动滑板车,轮胎滚动,闪着彩色荧光。我向一个小驾驶员请教如何开滑板车,小姑娘下车,细心为我讲解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当我以为懂得要领时,她泼一瓢冷水:“你们大人一时半会掌握不了平衡,开不走的!”

人行道是钓鱼者的乐园。天气暖和,他们三三两两结伴在人行道上垂钓。每人面前一个小桶,桶里是他们刚钓上岸的战利品,鱼们忘了嘴伤,欢快游着。想吃翘嘴白的人寻水面宽阔处,挥动路亚竿,鱼钩带着风声飞出七八十米远。

不管他们用手竿还是路亚竿,钓上来的鱼都不重。我知道,河里有大鱼。每晚去绿道散步,都能赶上鱼表演跳水节目。鱼尾巴用力一摆,头部率先跃出水面,紧接着鱼身也腾到空中。作为水中生物,与伏明霞和郭晶晶相比,它们的跳水本领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它们故意让肚皮先落水。咕,咚,两声巨响,像秤砣砸入水中。寻着声音望河面,一团水花汹涌散开,几十斤的鱼才闹出如此声势。大鱼狡猾,轻易不上钩。那些钓鱼者不怪大鱼,找自身原因,是他们钓技不精。

大雨过后,我喜欢站在绿道高台架起的几只渔船(禁渔,回收的)上,盯着滔滔河水看,脚下的船像在往上游漂。感觉自己是个渔夫,比那些钓鱼的神气多了。

人行道也是妇女们拍抖音的秘密地带。她们挑悬浮在水中的路段,四面绿水环绕,河面水波如松果壳在风中荡漾。对着手机镜头,她们比比画画,蹦跳腾挪,时而嗔时而笑。为防止她们因动作幅度过大,坠入河里(要考虑极少数落水者是“旱鸭子”的情况),主管部门对围栏作了加高加固处理。有陌生人走近,她们停下来,装作专注欣赏景致状。又不是干坏事,要拍就大胆拍,没必要藏掖。你们在绿道上拍的抖音,经过朋友圈转发,天南海北都晓得了昭君故里的四美:人美、山美、水美、路美。

路灯小巧玲珑,立于主道与人行道中间。白天,人们没留意路灯的存在。天黑定,三个灯笼如珠子系成一串,朝人行道发出柔和红光,另一盏方形灯箱朝主道发出明亮白光。白与红交相辉映,显得古典清幽。

论风景与韵味,香溪绿道适合拍电影。说不定我们这些行人无意间会成为群众演员,走进电影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