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防诈指南,远离养老诈骗!

养生保健品?投资理财?以房养老?

这些都靠谱吗?

近年来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

“服务老人”“关爱老人” 旗号

招摇撞骗


养老诈骗都有哪些常见的套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养生保健骗局


图片

  犯罪分子会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公园、小区周边、医院等场所,通过散发传单、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注意,并一步步引导老年人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

  在讲座现场,犯罪分子会刻意与老年人拉家常套近乎,目的就是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和购买能力,为下一步实施诈骗打下基础。随后,犯罪分子会以“专家”的名义为大家科普养生知识、提供免费体检,利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引发其焦虑,进而引诱老年人高价购买具有各种神奇功效的“保健品”。



防骗提醒

  这些保健品没有他们所宣传的任何功效,甚至是“三无”产品。当老年人发现上当受骗想要办理退款时,犯罪分子早已将老年人“拉黑”,并逃之夭夭。







养老服务骗局


图片


  对于这种类型诈骗,首先,骗子会在广场、小区等老人聚集地给老人灌输投资概念;然后,通过组织旅游、讲座、赠送小礼品等方式拉近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以博取老人的信任;最后,就会告诉他们有个“养老服务”的项目,投资一定金额,不仅可以享受利息,还能享受医疗保健、照顾陪护等养老服务。



防骗提醒

  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解决了投资理财和养老服务需求的问题。但实际上所谓的“养老服务”实际上是虚无缥缈的,骗子完美利用老年人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在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卷款跑路,空手套白狼。





“投资理财”骗局


图片


  犯罪分子往往宣称“无门槛或低门槛,低风险,高回报,期限灵活”等,销售所谓理财产品,承诺有房产或车辆作为抵押,向社会公众吸取资金,用于对外投资经营等,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的钱就无法收回。



防骗提醒

  骗子把钱弄到手,投资失败就跑路。从事吸储、放贷、理财产品和基金发售等金融业务必须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核发的金融许可证,未经许可从事金融业务均属违法,投资者的权益无法保障。





旅游骗局


图片

  老年人退休后“有钱有闲”,经常出去旅游进行自我放松、调节生活。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外出游玩的热情及节俭的生活习惯,以不合理的低价甚至免费组织旅游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组团。



防骗提醒

  在旅游过程中,犯罪分子会安排各种购物环节,将商品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老年人进行牟利,有的甚至通过威胁的方式强买强卖。有的所谓的旅行社还会以预付卡费、会员费、理财产品等形式诱骗老年人“消费”“投资”并不存在的项目。





以房养老骗局


图片


  “以房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将住房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从而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这本是政府鼓励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但部分不法公司和人员,却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诱骗老人把抵押房子的钱款用来购买他们推荐的“理财产品”。他们虚构的“以房养老”,不仅不影响老年人在原有房屋内居住,每月还有丰厚的回报。



防骗提醒

  这些诈骗分子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他们宣称的“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如果投资公司要求用一套房屋作抵押借款投资,却不办理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登记,而是要求办理委托代理售房的公证,那么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养老保险骗局


图片


  部分犯罪分子谎称认识人社局、社保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先和老年人拉家常、套近乎,骗取老年人的信任。随后这些犯罪分子会以代办养老保险业务为由,欺骗老年人一次性缴纳大额的养老保险费用,并谎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养老保险的领取金额,还能提前一次性领取养老金。

  部分犯罪分子则会冒充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为由,向老年人收取所谓的材料费、好处费等骗取钱款。



防骗提醒

  这些犯罪分子根本没有相关的资质和能力办理养老保险业务,他们拿到老年人的“养老钱”后不是帮助老年人缴纳养老保险金,而是自己挥霍一空。


温馨提醒


  保持正确的保健理念。不轻信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从正规的医疗机构等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  

  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贪图便宜,不轻信所谓公司开展的各类“免费讲座”“免费茶话会”等,警惕各类“稳赚不赔”“低投入低风险”却高额回报的宣传。  

  妥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点击各类陌生链接,不在陌生或不正规的网站、机构等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  

  不轻易相信他人。对于自称银行、保险机构等工作人员或自称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短信或电话等,保持谨慎,如有疑问,可第一时间和成年子女共同商议,也可及时拨打相应机构的官方电话核实,或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  

  提高反诈意识。多多关注新闻媒体或街道、社区等开展的反诈宣传,提高警惕性,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有效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等。


(来源:安康高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