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夫: 古洞藏书山巅铸笔

 

云雾缥缈的笔锋塔山巅

仅仅容纳一人钻过的过道

上百只蝙蝠倒吊着身子在溶洞顶端

庞氏家族修建的文笔塔被更名为财神殿

与兴山县城所在地古夫镇近在咫尺的水库叫古洞口水库,古洞口水库库区有一个村叫古洞村,而古洞村的来历又因书洞、文笔塔而得名。

山脚下是水平如镜的古洞口水库,山腰是书洞,山顶有文笔塔,古洞村有了这些地标就文绉绉的古韵十足了。

关于古洞口的来历是不是与这个书洞有关,没有文字记载。既然叫古洞村,为何偏偏山腰的溶洞叫书洞呢?遗憾的是,曾为书洞赋诗的当地农民诗人居然没有迈进过书洞。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得知书洞就是由古洞演变而来,古洞口就是因为远远地能够看见书洞A字型的洞口而命名的。

古书洞曾是屯兵的地方

古洞村的书洞距县城仅2公里,由向导向元刚带路,记者一行驱车从县城出发,经村道顺着古洞口水库左岸盘旋,到达古洞村六组的书洞口下,需十多分钟车程。4月上旬,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小雨,白雾在山野中飘逸,车在一个S弯道上坡的胳膊肘处停下。记者带上装备,走进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不紧不慢的雨滴敲击在树叶上,发出了沙沙声响,手脚并用地在雨中爬进40度陡坡的山林,如果不踩实,每行走一步,就会回滑5步。攀附着树干、揪着树枝,爬行1里地左右,就看到了A字型的洞口,当地人冠名为书洞。

书洞曾是屯兵的地方,至今A字型洞口石壁两边被镂空放置了9根木质横梁,每一根横梁就是一层木楼。洞口高约13米,宽约7米,最窄处宽约2米,洞壁发黑显然经历了人间烟火气。过了洞口,对探洞者来说就是一次大考,双腿张开,蹬着两边的岩壁爬行,胯下就是逼仄幽深的岩缝。当初在此屯兵时,人们是如何进入洞内和生存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战战兢兢地用攀爬、腾挪、牵引等方式跨过约50米的危险区域,就顺利到达了安全地带,有人已吓出了一身冷汗。书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入书洞之后,不用低头大可闲庭信步,走过500米的距离之后,有一个圆圆的洞口,要想前行必须头朝前,从半人高的横洞爬进内侧,对体型硕大的人是一次挑战,体重超过90公斤的人进入书洞的横洞也就成了奢望了。经过半米厚的石壁洞之后,进入洞里,方可再次直立行走。洞景很集中,随时会遇到一个组合造型景观。

书洞有几道隘口,一只蝙蝠倒吊身子酣睡着挡住了去路,让人有些惊悚。 蝙蝠双脚紧紧地吸牢洞顶石缝,头朝下吊着,下面有一个面盆大小的圆凼,石凼中溢满了清水。人从蝙蝠身边经过,手电的强光照在蝙蝠的脸上,它熟视无睹。有人不小心经过时轻轻擦了蝙蝠一下,蝙蝠摇晃着,依然心无旁骛地酣睡。

到达洞的末端,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大厅,上百只蝙蝠倒挂在洞顶,黑压压的一片,对于我们的叨扰,不为所动。记者探访溶洞无数,还是首次见到如此庞大阵容的蝙蝠,也是第一次见到蝙蝠遇见人,不展翅离去的场景。书洞的景观很多,洞内的分支也多,记者无暇一一探明,但溶洞有屯兵住人的痕迹,当时在洞内埋锅造饭的遗址依稀可见,溶洞具备驻军容量和生存条件。

书洞本是一个藏书的雅名,很难与屯兵打仗扯上关系。据传,李自成的义子李来亨兵败之后,退到兴山书洞休整。敌方准备将李来亨困死在山洞,让其渴死、饿死。其实书洞内有涓涓泉水,最初也囤积了足够的粮食,但时间一长粮菜捉襟见肘,李来亨灵机一动,为了让对方死心,李来亨命令士兵将为数不多的猪羊折腾的怪叫,摆出杀猪宰羊的阵势,唱起空城计。敌人远远观察,发现李来亨在山洞内杀猪宰羊日子过得逍遥,“困死战法”行不通,于是下令退兵,李来亨因此逃过了一劫。

文笔塔因庞官状元及第而建

走出书洞驱车上山,在茫茫云雾中汽车盘旋着到达书洞山顶。相传,刘备调兵攻克白帝城后,挥师雒城,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率众攻城被箭射中。他临终前对家仆交代:“子孙后辈,耕读传家,”说完便魂归天国。庞统的儿子庞宏任涪陵太守时,行舟险滩溺水身亡,丢下年幼的孩子……家仆亲历庞统父子的遭遇,认准了前主的遗嘱,于是带着庞宏的幼子到河南农村住了下来,过着田园生活等待时机。

转眼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科举选拔栋梁之才,庞统的36代孙庞官12岁以院试第一的成绩考取秀才,而三年一次的乡试,庞官连考三次屡试不中。庞官神情沮丧,急坏了庞老夫妇,天天跪在老祖宗庞统的灵位前烧香磕头,祈祷保佑孙儿。一日夜晚庞官好不容易入睡,梦见一个身穿青衣、头戴斗笠、以布蒙面、谋士模样的人来到庞官的面前打开手中的书卷呈现出诗句:“夫子岩背后、家住屈子舅。少年喜好读,藏书绝壁中。行满千里路,读得万卷书。状元及第日,光宗又耀祖。太平逢盛世,客人满山游。文章千古事,留予后人书。”

庞官一觉醒来,细想梦中之人分明是祖宗牌位上的庞统,连忙记下诗句,冥思苦想。他闭门三日只揭开了两句诗的含义,即夫子岩(现古夫镇)的背后是屈原舅舅的家,屈原少年时期常到舅舅家玩,舅舅的家乡有一个读书洞,在绝壁之上,屈原把书藏在书洞之中。要走上一千里路,才能寻得屈原当年的读书洞,还要和屈原一样在洞中读得万卷诗书才能考取状元,光宗耀祖。

庞官收拾好行李前往兴山,踏上了千里寻书洞的路途。他风餐露宿,下很大功夫才找到如今的书洞,唯见洞中另有天地,景象别致。洞中幽静清凉,石桌石椅一字摆开,再朝里走便是藏书阁,天下奇书应有尽有。庞官大喜过望,连呼:祖上有德,天助我也!

庞官白天砍柴种地,夜晚在洞里发奋苦读,最终中了状元。后来,庞氏后人不惜花费重金,以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作为原型在山顶修建了一个建筑物,就是用石头在书洞背后的山巅之上建造的酷似毛笔头的一座塔,取名为“文笔塔”,底部四方形、中间圆型、塔尖针型,文笔塔就这样世代留传了下来,目的是告诫庞氏后人耕读传家。

披红挂彩文笔塔变身财神殿

如今的文笔塔早已今非昔比,约10米高的底部用石头浆砌成四方形,在8米处开始收缩成圆形,最后成为塔尖。塔门前有一棵粗壮的柏树已经枯萎,据说是一场暴雨遭遇雷击所至。

据古洞村六组村民,住在文笔塔对面100米的赵选明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文笔塔尖藏有宝贝,就想掘宝发一笔横财,于是挥锤砸掉了塔尖,遗憾的是宝贝没有找到,塔却残缺了。后来村里的庞兴昭负责修复了文笔,他投资2.8万元,在文笔周围砌上了石坎,在文笔塔至赵选明门口用石头砌成了100米远的石质台阶,因此驾车到了赵选明门口时,脚不沾泥就能顺着台阶走上文笔塔。

尽管现在文笔塔更名为“财神殿”,但是当地人依旧习惯性叫文笔塔。当地人介绍:当初修复文笔塔的人发了大财,每年到文笔塔还愿,于是有人纷纷效仿,文笔被人披红挂彩,也经常有人在此放鞭,当地偶有人得偿所愿,觉得文笔塔灵验就在塔下祭拜。

赵选明的看法很中肯,无论在任何地方祈祷,哪怕是膜拜一块石头、一棵树,梦想成真或心愿难偿的几率各占50%,心理作用让文笔塔有了另类的意义。好在还愿者由放鞭逐渐转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让文笔塔的环境悄然发生着改变。据说在此还愿的人,不仅每年在此放鞭,还投资10多万元从山下硬化了村道。

如今,在古洞村还有很多庞姓。文笔塔下,有个堰塘据说就是当初的砚窝,如今人们用石头将圆形的堰塘浆砌的规整。山上有毛笔,山中有书洞,山下有砚窝,古洞村就文气十足了。庞官出自古夫、而古洞又有庞姓存在,此庞是不是彼庞的后裔呢,追根溯源去考证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来源: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