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红色故事】三克兴山县城

三克兴山县城

两次攻克兴山县城,给了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30年秋,国民党川军戴天民部进入巴东江北和秭归龚家桥(现属兴山)一带,纠集保卫团共几千人的队伍“清剿”革命根据地。为了打破反动派的疯狂“清剿”,保存实力,更加有力的打击敌人,9月底,中共巴兴归县委决定,红四十九师由宋文明代理师长(黄大鹏患眼疾)和政委胡荣本一起,率领红四十九师主力转移到外线游击作战,寻找机会,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县委书记廖景坤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宋宏墀、红四十九师师长黄大鹏等,带领红四十九师少数部队留在根据地,与“清剿”的反动派周旋,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

红四十九师主力在代师长宋文明、政委胡荣本的带领下,转移到外线,跳跃式打击敌人,使敌人摸不着头脑,在秭归消灭了一股保卫团后,回师巴东甘家坪。1930年10月20日,红四十九师又从甘家坪出发,奔袭兴山县城。部队越过大山,从兴山崩坡、梅子插入秭归马营;从马营进入兴山普安;再转棋盘垭,下皂角树;拂晓过响滩河,直取兴山县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四十九师第三次攻克兴山县城,打死打伤保卫团10余人,缴枪60余支,子弹6000多发,手榴弹10余枚,处决了监狱看守和部分土豪劣绅,县长熊天枢和保卫团团总金泰和躲在余家祠堂,侥幸逃脱。当日晚,红四十九师主动撤出兴山县城,由响滩到深渡河,再上龙池翻过仙女山,下黄粮坪,到达榛子岭、板庙。在板庙休整后,又转战巴兴房边界,打击川军戴天民及地方保卫团的“清剿”。

红四十九师在外线作战中,第三次攻克兴山县城,在反“清剿”斗争中,是一次较大的胜利,鼓舞了根据地革命人民的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红四十九师在外线大小数十次的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形成了一套“你来我飞,你去我归,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白昼埋伏,黑夜掩袭”的游击战术(《巴归兴革命根据地斗争纪实》1937年),为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红四十九师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后,根据地武装力量极其薄弱,廖景坤、宋宏墀、黄大鹏等带领留下的红四十九师少数部队,不畏敌人强暴,仍然坚持斗争,在牛峒坪、甘家坪一带活动,以迷惑敌人,掩护红四十九师主力外线作战。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敌进犯根据地后,川军戴天民枪杀和烧死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余人。巴东保卫团张家彩在巴东平阳坝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80余人。10月,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宋宏墀被捕,后“在巴东县城活割牺牲”(《巴归兴革命根据地斗争纪实》1937年)。不久,县委书记廖景坤在巴东龙会观附近开会,敌军突至,因腿部受伤,藏于农家,后被联保主任探知被捕,押送巴东县城,壮烈牺牲。这期间,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曹秋选、特务连长李子洋等也先后被捕牺牲。中共巴兴归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遭到破坏,甘家坪中心革命根据地丧失,革命受到重大损失。这是巴兴归党的领导机关第二次遭到大的破坏,革命中心第二次丧失。黄大鹏虽患眼疾,仍然坚持斗争,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使根据地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坚信革命最终会胜利。1930年12月,留守根据地的武装与红四十九师主力汇合,黄大鹏、宋文明、胡荣本等决定将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红四十九师师部转移到更偏僻、安全的巴东小龙,以小龙为中心,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来源:兴山档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