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晒谷坪村:精耕小村落 推动大振兴

秋风起,稻香来,九月的兴山县水月寺镇晒谷坪村流金叠翠,满园蔬果色彩斑斓,放眼望去,一条宽阔的农村公路蜿蜒穿梭在稻浪中,沿途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小村庄一片祥和,处处散发着村美民富的振兴图景......

水月寺镇晒谷坪村稻田流金叠翠。通讯员 供图

农业兴:乡村振兴根基稳

收稻采茶、养猪酿蜜、种菜摘果,谁也想不到曾经自给自足、习以为常的普通农活,有朝一日竟撑起了晒谷坪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广阔天地。

对此感触最深的是一组的邹学新,他在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几年,邹学新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穷的响叮当,到去年年收入11万,真是跟做梦一样,我感觉走路不敢抬头的日子就好像还是昨天。”邹学新感叹。

2018年,看着大家陆续“摘帽”,邹学新也从“等帮扶”走上了“创业路”,在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级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试着发展养殖业,从开始养一百多只鸡到过千只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2019年,邹学新的年收入就达到了6万块,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先进的华丽“蜕变”。

“今年养了4000多只鸡,几十只羊,还要忙着种稻子、摘茶叶,每天没有消停的,累是累点,但是有奔头,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邹学新喜滋滋地说道。

在晒谷坪村,像邹学新这样“种养”兼顾的大户至少还有5个。事实上,卖红米售茶叶才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水系,全村400多户家家种植水稻和茶叶,去年刚上市的“晒谷红米”每斤卖到20多元,推动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不仅如此,“红米白茶”还帮助打开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市场,蜂蜜、腊肉等“山货”很受外界欢迎。

“今年党委政府为我们村明确的发展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好500亩红米和2700多亩茶园种植优势,打响‘红米白茶’招牌,形成优势放大,要从‘一枝独秀’实现‘百花齐放’!”村党支部书记邹学念坚定地说。

农户房舍修葺一新。通讯员 供图

农民富:农旅融合潜力大

晚风徐徐,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晃动,一汪清泉顺着田埂流淌而下,四五名游客正在“发财古树”下拍照“打卡”,边欣赏着乡野秋景,边等待着预定好的一桌农家饭菜。

“饭要好咯,可以落座咯!”龚世荣朝着古树方向吆喝。随着乡村游的日渐火爆,龚世荣和妻子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好后,经营了一家农家乐,妻子打理菜园,龚世荣负责掌勺,凭借着特色菜“白茶鸡蛋”等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近两年来,水月寺镇依托当地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紧紧抓住“茶园、梯田、村落、水系”等农业生态,成立产业专班推动“红米白茶”品牌建设,鼓励村民发展水稻景观、餐饮民宿、农事体验,以村内百余名“耄耋老人”的长寿秘诀为宣传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大多数游客还是冲着红米、生态茶和这里的景色来的,来了吃顿饭再捎带点土特产,村民们一般把蜂蜜、腊肉、手工酱等特产都送到我这卖,几乎家家户户都吃到了旅游饭。”龚世荣介绍。除了经营农家乐,龚世荣和妻子还开设了电商平台,把老百姓的特产收购后再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去年他种植的红米、白茶和自制的香菇酱一共卖了近9万元,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生意不如以往,但年收入也过了12万元。

“因地制宜搞好特色产业发展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下一步,我们打算将绿色有机、长寿康养融入‘红米白茶品牌’放大优势,最终把晒谷坪打造成高山生态农业+田园康养融合发展的综合体,让农家乐变成乡村游!”镇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罗毅说。

当地主要特产茶叶。通讯员 供图

农村美:美丽乡村入画来。

猪栏厕所“见缝插针”,房屋道路老旧破败,农具堆放杂乱无章,风景再好也吸引不来游客,老百姓更是住得不舒心。

“以前上厕所是最恼火的,夏天蚊子扎堆,冬天寒风嗖嗖,如厕需要速战速决,现在总算是好了。”舒承福指了指新修的冲水式厕所笑着说。

自2020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晒谷坪村党支部抓住机会,连续召开12次屋场院子会,发动老百姓进行“三拆”行动,把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就地取材“扮靓”自家院子。截至去年底,全村共拆危废104处,改厕160户,4户美丽庭院在全镇评比中脱颖而出,村里的“颜值”总算有了提升。

环境美了,生意来了,老百姓尝到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甜头”。今年年初,镇党委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后,晒谷坪村的老百姓积极响应,主动进行环境大整治,全力争取到了“美丽院落”项目落地。

“老百姓自发动手搞好环境卫生是第一步,政府小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第二步,让市场主体进驻开发是第三步,这是环环相扣的,我们村的任务就是团结好老百姓走好第一步!”村妇联主席陈玉梅说。

在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晒谷坪美丽院落项目已经开工,结合当地稻田茶园等自然生态,有机融入人行步道、田间小风车等配套设施,让美丽乡村的魅力在田园风光中不断迸发,让老百姓在绿水青山间收获“金山银山”。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 李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