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重温,这段革命历史……

红色文化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日,位于峡口镇琚坪村的刘子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正式揭幕,记者来到山峦叠翠,风景如画的峡口镇,重温红军师长刘子泉的革命经历和悲壮故事。

图片
走进稻香四溢的琚坪村刘子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一座姿态昂扬、栩栩如生的雕像就伫立在眼前。

雕像面部表情凝重,眼神充满斗志,双臂撸起袖子,手里握着手枪,双腿一前一后,蓄势待发,时刻准备战斗,这正是红军师长刘子泉。这座雕像底座高2.6米,对应刘子泉26岁牺牲,雕像高3米,对应其1930年牺牲,底座和雕像共5.6米高,寓意刘子泉56年后得到昭雪。

图片

▲刘子泉故居

“1904年,刘子泉出生在这座位于如今的峡口镇琚坪村刘家湾的屋子里面,他七岁开始习武,十岁入私塾习读经史。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他就开始接受了进步的思想。”在刘子泉故居红色讲堂,讲解员卢诗雨向我们讲解了刘子泉的革命故事。

图片
▲刘子泉画像
1923年,17岁的刘子泉考入了宜昌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被推举为宜昌学生联合会领导人。同年秋天,19岁的刘子泉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刘子泉积极组织宜昌各校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演讲游行,有力推动了宜昌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1926年,刘子泉进入董必武主办的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2月,从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结业后的刘子泉回到了兴山,在4月建立了国民党兴山县党部。同时刘子泉等八名跨党共产党员秘密在国民党兴山县党部内建立中共兴山县特别支部委员会。1927年9月,中共兴山县委成立,刘子泉任军事委员,分管武装。

图片

当年,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刘子泉在普安等地发展和改造农民自卫组织兴山“神兵”。23岁的刘子泉任“神兵”总代表统辖神兵千余,多次与邻县“神兵”联合作战,被巴归兴军民誉为“常胜将军”,声名远播。

图片
1928年11月3日,中共巴兴归县委员会成立,刘子泉担任县委委员,于是他开始在兴山琚坪、岩岭和秭归发展党组织,建立了武装,开始组织农民暴动。

在第一次反围剿失利的背景下,巴兴归县委转移至边界,1929年12月,在巴东甘平大垭召开扩大会议,开办党训班,刘子泉负责军事操练,联合整编三县“神兵”,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大队,在巴兴归,一支党领导的正规革命武装诞生了。1930年元月,巴兴归县委将这支革命武装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大队,刘子泉任大队长。

图片
图片
1930年5月,成立了巴兴归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后称苏维埃政府,刘子泉任军事部长自此,形成了以甘家坪为中心的巴兴归革命根据地,革命进入了全盛时期。其后,刘子泉直接组织成立了平邑口、马营等2个区苏维埃政府和秀龙、归坪2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0年5月17日凌晨,刘子泉率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大队一举攻克兴山县城,缴枪80余支,毙、俘敌军20多人。同年6月,县委在滩坪将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师,任命刘子泉为师长,巴兴归革命武装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刘子泉率领红军第四十九师用兵如神,连战连捷,民心大快,令敌人上下震惊,闻风丧胆。据1934年国民党《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刘子泉率部连克兴山县城“盘踞经年,人民至今犹谈虎色变”。

1930年10月,年仅26岁的刘子泉含冤蒙难,终其一生。56年后,终获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图片
图片
如今,兴山县峡口镇人民政府在刘子泉的出生地建立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刘子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设立红色微讲堂、红军微师部和红色微展览,弘扬和展示以刘子泉为主线的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旅游,创造生动活泼的爱国教育场所,红色文化广场将于近期正式对社会开放。


记者 | 杜小梦 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