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持政策
全县计划投入410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茶园及茶树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1.建设高标准茶园3000亩(品种改良:白茶苗3000株/亩,折合资金1500元;绿茶苗3000株/亩,折合资金900元/亩)。计390万元。
2.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投入20万元。
二、基本要求
(一)品种改良
1.组织模式。原则上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带动农户连片发展茶叶,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加工销售等服务。
2.品种布局。在全县海拔600-850m白茶优势区域,推广种植无性系白化茶品种;在海拔850-1000m绿茶优势区域,推广种植无性系优良绿茶品种。
3.苗木质量。苗木定植统一采用无性系穴盘苗,须达到出圃标准:高度15cm以上,茎粗2mm以上,着叶数6片以上,分枝1-2个,侧根6条以上,品种纯度98%以上,无检疫性和其他严重性病虫害,品种纯正,生长健壮。
4.品种改良标准。建园要求达到相对集中连片,茶苗定植前要进行整地,土壤深翻50cm以上,施足底肥。推广单行单株或者单行双株定植,行距1.2m,株距0.3m;也可采用双行双株定植,要求大行距1.2m,小行距0.6m,株距0.3m。
(二)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
根据防控要求,全县茶叶主产乡镇分别制定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实施方案上报县特产办备案,县特产办根据乡镇茶园面积及上报方案将防控经费进行分配,由乡镇落实到村或合作社等主体,进行统一联防联控。
三、操作流程
(一)宣传培训。各乡镇会同县直技术指导部门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产业发展政策。
(二)申报审核。5月底,根据2021年产业发展计划,乡镇组织落实茶叶品种改良的田块面积数(已享受茶叶品种改良补助政策的不能申报),制定好实施方案,汇总报县特产办备案。
(三)组织实施。各乡镇根据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主体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茶叶品改,县特产办负责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
(四)验收公示。9月底,各乡镇组织验收,确保逐户逐田无遗漏,实施主体认可签字后进行张榜公示。乡镇汇总验收结果,在纸质版验收花名册上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与电子版一同送县特产办。
(五)抽查整改。10月底以前,县特产办会同乡镇、村相关人员按面积的5%进行抽查复核,若复核不合格退回乡镇整改,最终验收确认面积在乡镇和村分别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将公示照片、验收资料及电子版汇总送县特产办。
(六)苗木采购及供应。9月底,县特产办按照程序完成苗木招标工作。10月底,县特产办组织中标供应商按镇、村验收合格面积统一供应苗木到村,乡镇、村组织发放,现场签字确认。乡镇督促各村及时将茶苗按技术规程定植,确保定植成活率。
(七)资金兑现。一是品种改良兑付资金。由乡镇提供苗木发放花名册,县特产办汇总全县情况并核算资金上报县政府审签后,将苗木款划拨到中标单位账户。二是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资金。由县特产办向县政府报送资金使用分配方案,县政府审签后由县财政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
来源 | 兴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