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过去,便是春天。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2020年,湖北扛住了;未来一年、未来五年、未来十五年,蓝图已经绘就。抖抖身上的尘土,怀揣满心的期待,湖北,向着春天——进发!2月13日起,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新春特别策划《长江访谈·向着春天进发》,对话湖北市州负责人,共话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有着怎样的梦想与追求,执着与热爱。
宜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是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是三峡大坝、葛洲坝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2020年,宜昌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过去几年,“化工围江”始终是宜昌绕不开的话题,如今,江豚、中华秋沙鸭等曾经消失的身影正逐渐回归,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从昔日“围江”到今日“突围”,宜昌经历了些什么?“十四五”的宜昌又有怎样的目标?新春特别策划《长江访谈·向着春天——进发》,来听听宜昌市市长张家胜分享的创新突围故事。
在宜昌,在葛洲坝下的江边等个十分钟左右,就能够拍到江豚,迅速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地方。江豚的回归,正是宜昌生态环境日渐变好的真实写照。
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从2017年开始,企业对园区临江生产设施拆除或整体搬迁,关闭了排污口,并对拆除区域进行全面绿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的首站就来到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在这里立下了“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的规矩。
张市长说,通过三年的努力,宜昌134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任务,没有简单的一关了之,也没有搞简单的物理位移。宜昌精细化工的占比从原来不到18%,现在提高到超过36%,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每年都提高一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的跨越。
破立并举,方能“脱胎换骨”。宜昌设立1亿元市级专项资金,打造姚家港化工园和宜都化工园高水平精细化工园区,一批化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产品从“按吨卖”到“按克卖”。宜昌紧抓绿色创新发展“第一动力”,目前,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已达41.9%,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特别是2020年,宜昌两次摘取药物研发桂冠上的“明珠”——获批两个化学一类创新药,一举打破湖北该类药物获批零纪录的局面。2020年,宜昌103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410亿,仅次于武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19个,占全省已通过品种的二分之一。
企业创新不容易,政府要当好后盾。宜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思路,先后组建生物、仿制药等三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全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用市场化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十四五”期间,宜昌要打造国内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
当好“两翼驱动”南部列阵引擎,在宜昌看来,要实现“破题开篇”,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产业作为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网上金融大厅能够发挥如此好的作用。在张家胜市长看来,其实是得益于宜昌十多年的政务大数据积累,随着去年底三峡集团投资55亿元建设大数据中心,宜昌的大数据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宜昌提出,所有大数据实行“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目前,宜昌的数据量已近70亿条,宜昌正用手中这种宝贵的数据资源来推动整个大数据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一个方面就是把数据尽可能地精准化,支持惠民服务和城市化治理;另一方面,就是依托产业园,把数据的要素价值释放出来。
宜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乡村振兴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先后打造出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碰柑,采花毛尖,萧氏茶叶这些叫的响的农产品的品牌。但张市长也坦言,宜昌要想带动打造乡村全面振兴之翼,还有很多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向中高端延伸不够,都是宜昌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短板。
“十四五”期间,宜昌将把屈姑、土老憨、一致魔芋农业产业化的好做法,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方面,继续做大做强。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重中之重就是要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责任,宜昌把今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增速都确定在两位数以上,力争实现“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今年,宜昌预期开工1000个以上的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是540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50个,实际到位资金1800亿元。
“十四五”末的时候,宜昌GDP将力争达到7000亿,规模工业总产值能够超过8500亿,以更加雄厚的综合实力来担当省域副中心城市。